的影响力,但是像杨这样典型的军人作风他还是非常
。在建国之后,由其是中俄战争之后,中央政权开全国,有不少地方干部都是军人专业而来,这些人当中有很多都走上了一条令谭延极为失望的道路,而在军队内部也有很多人不安其位。虽说谭延不介意军队中的派系之争,但是要是闹到他眼皮子底下那是绝对不容姑息的,唯一让谭延非常满意的就是杨。
在谭延看来,论军事素养曹相比他一手造就的留德士官系要差得很多,中国参与欧洲战场战斗虽然没有最终决定下来,但是必须要提早做好准备,就算欧洲用不上那在战后对苏联的军事行动中也会用上。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苏联的强大和恢复能力,事实上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就还是他借鉴了苏联的很多体制,必须要在苏联很弱小的时候最大限度地削弱苏联,不仅使其无法向中国输出革命,更要在基础上将苏联的威胁削减到最低。
欧洲战场获得的利益是很多,不过欧洲列强自身的高傲和歧视中国是与生俱来地,中**队送上欧洲战场很可能会成为英法列强的炮灰,到时候中国6军就会承受比中俄战争时期强大数十倍的炮火考验。这样用血肉争取来的利益,谭延不屑一顾――他练出来的精兵不是给欧洲列强当炮灰的,他想要的东西也未必非要在法德地面战场上来获得,从西伯利亚找平衡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大中华卫戍军”事实上是脱胎于谭延前世记忆中德国的“大德意志师”,只不过谭延打算在成立这支军队之初便可以形成强大地作战能力,除了坦克之外所有新式6军武器全部都装备到这支部队中。北京是中国铁路系统中最重要的枢纽,从这里上火车有三条线路可以前往中俄边境,最长不过是二十个小时的时间,俄国人现在放缓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除了自身财力的问题之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未尝不是中国太过强大,加上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俄国也害怕中德两国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俄国。
“所有地场景都是按照参谋部下达的命令布置的,是用欧洲的标准建造的一个防御阵地,有铁丝网、地雷、步兵壕、堡垒、散兵坑……然后用八十八毫米火炮对这一区域开火,当然还有矮墙和模拟的湿地,整个测试场几乎完全模拟战场环境,外围警戒已经完全到位,测试样品也做好了最后地调试工作……总统,您看是不是可以开始了?”温基岩问道。
“李司令员呢?”谭延放下手中的望远镜问道,这个测试场做的简直就是一个战场,残垣断壁、沟壑纵横,在不远处有一块比较特殊的区域,那都是用炮弹和炸药模拟重炮轰击后的场地,表层地土都被炸的松软――巴尔干战争地结果使中国6军认识到以后的战争中,敌我双方对对方阵地炮击地残酷性,新武器是专门用来在战场上突破敌人防线用的,经过这样地场地是必然的。
温基岩回答道:“李韬司令员不够保密级别……”
谭延挥挥手说道:“这个问题我批准了,新武器是要交给他们使用的,不过事后按你们的规矩补办手续,要求他按照保密条令对此事在解密前保持沉默……”
谭延虽然没有见过样品,但是对于新武器他一点也不陌生――所谓的新武器就是坦克,是他画出草图结合说明书给雷龙枪炮厂直接下达指令研的,只不过内务部立刻全程跟踪而已。
当然在这个时代坦克的命运已经完全改变,在中国官方秘密文件中,这个项目名叫“战壕突击车”,所有文件中对项目的进程使用后面加个数字便可以表示其研制进度,现在已经是
“坦克”不过是中国的音译过来的词汇,在谭延看来他不需要在走英国人的老路子,与其称为“水柜”,不如更加贴近的称其为“装甲车”。应该说现在的装甲车其外型已经十分接近传统意义上坦克的外型,而不是像英国人那样真的造出一个放在履带上的“水柜”。
谭延也破天荒的为了装甲车而直接为雷龙枪炮厂开了条子,国防部对此也是颇有微辞,不过很快雷龙公司就将坦克的第一代原型产品造出来并且进行了测试,结果虽然并不理想,但是6军总参谋长刘禹却非常看重这一新武器――当这大家伙露面并且开动起来的时候,军方参与测试的两个高级军官几乎都被震惊了。
当然第一代样品战斗力是有了,但是战场上的恶劣环境可比当时的测试场要坏多了,即便如此几辆测试样品没走多远就都趴窝了。根据第一次测试结果,国防部、6军总参谋部和内务部在谭延的命令下直接介入到装甲车研、生产、测试的每一个环节,测试的环境也越来越贴近战场环境,这对雷龙公司和安源重工形成极大的压力。
测试场上先接受测试的是三辆安
第三百七十四章 地狱来客-->>(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