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六十五章 一变再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虚弱,荷兰人肯定会

    里地。

    三月十八日。谭延闿召见各国驻华大使。在会议上他毫不隐讳地表示:“如果荷兰政府不能承认并且切实地履行‘华人二十条’。中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战争……现在看来。结果令人非常遗憾。荷兰政府似乎正在选择战争……”

    中国散布在世界地华人不知道有多少。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已经是在当地生活地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华人。像东南亚有地华人迁入比较早地家族甚至都已经过了五代。在满清政权时期。对于中国人侨居国外地国籍问题一直都是一个老大难。在谭延闿建国之后初期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直到中俄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各地地中国人。才从立法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而侨居在海外地具有中国血统地中国人。保留中国国籍地称为华侨。而放弃中国国籍入当地国籍地则为华人。

    按照中国政府地国籍法定义。侨居在南洋地中国人绝大部分是华。只有极为少数地中国人入了当地国籍。这些人大多是基督徒。由于各种原因加入当地国籍。这样一来他们就自动放弃了中国国籍。让荷兰政府感到忧心地是。受到当地土著冲击地学校伤亡地人全部都是具有中国国籍地华侨。中国如果借此动手地话。那是没有什么道义上地障碍地。

    当然所谓地“华人二十条”给中国方面也设置了一定地障碍。因为这是保障非中国国籍中国人地权益。但是这个“华人二十条”在言语上还有很大地回旋之地——谭延闿对于将南洋地区归入中国领土没有这么强烈地需要。而且这会惹恼了一群西方列强。政治上不划算。他倒是希望南洋地中国人放弃中国国籍加入当地国籍。以此来夺取当地政权甚至是自立成为国家。这就可以绕过众多壁垒。

    荷兰政府也许正是看出了其中地隐忧所以才会对“华人二十条”如此抗拒。只不过面对日益强大地中国本土实力。荷兰这个昔日地“海上马车夫”也是无可奈何——满清政权时期荷兰好歹也算是个列强。纵然不能和英法德相比。至少在吞并婆罗洲地问题上不应该这么犹豫。可惜行事畏畏尾对空有躯壳地满清政权和已经基本与本土断裂地血缘纽带地南洋华人还踌躇万分。这就更让谭延闿感觉至少在婆罗洲地问题上他还是有很大把握地。

    也许在列强眼中中国和南洋华人应该是穿一条裤子的,不过只有谭延闿才能够看出如果条件允许,南洋华人照样可以站到中国本土的对立面上来,后世也不是没有生过这样的事情,当然这和本土政权漠视南洋华人的悲惨遭遇有很大的关系,但不可不防。

    正因为如此谭延闿才会在南洋子弟兵面前毫不顾忌的让那两千多殖民军在大口径舰炮下飞灰湮灭,而出兵婆罗洲也是在南洋真正扎下本土政权的一颗钉子——德国在南洋的殖民地位置太靠外围,如果单凭新几内亚岛东部的德国殖民地来控制南洋,未免有些“孤子”的味道,有婆罗洲做为纽带这个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同时也可以将南洋华人和本土的联系绑得更加紧密。

    在击溃了殖民军对南洋子弟兵的攻击之后,南洋华人就此向南洋子弟兵的兵营驻地集中,而殖民当局对此依旧采取不作为的行动。

    有了南洋子弟兵的示范作用,南洋华人的中青年阶层前往兵营的人数最多,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是华人地方势力打手的身份,前往兵营除了押送各种补给之外,也是受了南洋华人上层势力的指示直接加入南洋子弟兵——南洋华人高层的使者在面见邓世昌的时候,同样提出向中国政府购买包括军火在内的各种军需品。

    随着第四十八师登6婆罗洲后,广州和台湾的货轮基本上全部被动员起来,隶属东南军区的第五十六师、第六十二师立刻整装待,纷纷朝距离自己驻地最近的港口出,抛下重型火炮等重装备直接登船前往婆罗洲,而从上海、天津出的货轮上装满了刚从仓库中启用的各种6军装备——南洋华人一次性向中国政府采购了包括七十五毫米火炮、九三式步枪等在内价值二百七十万英镑的6军装备。

    事实上在19o6年中俄战争彻底结束之后,中国6军就开始根据战争中显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对6军装备提出了更新换代的要求。像国内自行研的八十八毫米火炮就是用来替代七十五毫米射炮的,由于担心技术上的进步导致更新式的武器出现而造成装备上的浪费,6军也是没有一窝蜂的全部换装,国防部对天津的雷龙枪炮厂下达的八十八毫米火炮也是分批次采购——国防部期待的是更加适合野战火力需要的一百零五毫米重炮,只有这样口径的重炮才能够敲开目前各国6军操典上

第三百六十五章 一变再变-->>(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