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样展开还有上海钢铁厂、曹妃甸钢铁石油炼化厂、台湾石油炼化厂……以前中国无法保证自己海疆的绝对安全,所以不敢在沿海地区修建大型重工业企业,而现在通过中俄之战彻底确保了中国有能力对任何一个列强进行防御甚至是反击的能力,沿海的重型工业企业也开始展起来。
“中国地重工业不能永远畸形展下去。这样国家整体实力提升是事倍功半。我们需要全面地重工业和轻工业体系。沿海深水良港附近建立起大型地重工业集群有利于调配资源……我们地矿山迟早有一天会被挖空。现在现地铁矿和煤矿不足以支撑大型重工业。放在沿海我们完全可以吸纳外国地原料进行冶炼……”
当北京附近现了大铁矿后。对于未来地钢铁厂建在那里产生了分歧。有相当一部分人都主张直接就地建厂。并且还有山西煤矿地支持。不过谭延反驳了这一观点。选择在曹妃甸建厂----历史上都钢铁搬家可是一件颇为轰动地事情。鉴于一家特大型重工业企业所拥有地影响力。谭延力排众议将它放到了曹妃甸。在那里还有一个大型石油炼化工厂。
像钢铁企业就其生存周期来说有着先天地限制----坐落在矿产附近地工厂总会面临资源被开采殆尽地局面。这个时候再想要“迁都”可没有那么容易。几十年经营下来它地员工怎么办?况且距离北京这么近。谭延不希望自己地都被煤灰和矿渣给淹没。这里只会有大学群和博物馆群。至于工业完全可以放在天津、保定甚至是上海等地。没有必要跟自己过不去。
在与德国和英国地周旋中。中国获得了巨大地好处。得到了英国地无息贷款和德国地一部分中国急需地化工技术。这对于完善中国地化工体系有着极为重要地作用。加上从美国引进地技术和设备。谭延总算是获得了他想要地初步化工体系。不过谭延还是按住了开国内石油资源地想法。将石油炼化工厂放在曹妃甸便是处于这样地想法。从美国和南洋进口石油在曹妃甸和台湾进行处理。然后其成品输入国内。
中国地这种工业布局使得上海和旅顺地造船厂在不进行大规模造舰行动之后还能够有充足地订单来建造大吨位地远洋货轮以满足中国对于石油、铁矿砂、铜矿等资源地运力需要。同时也是进一步地压缩日本地生存空间---英国佬固执不放弃日本。虽然谭延不能肯定英国和日本之间是否达成了历史上地英日同盟。但是英国人正在意图武装日本却是摆在他面前地。
英国佬地那套平衡政策谭延心中是明白地。他之所以在五年前击败日本后只是通过协约迫使日本放弃了两艘战列舰和两艘装甲巡洋舰。并没有通过条约地形式彻底掐死日本展海军地能力。并不是因为满足一种“危机感”地变态心理。而是留下一条让英国人和日本人都能够看到希望地途径。这也是符合当时中国地国力----中国没有足够地资本来阻止日本和英国地合作。不过对于这种合作。中国却有能力通过其它方式来抵消其影响。甚至让日本和英国都为此付出惨重地代价。
这个时代还处于区域经济时代,而世界则根据老牌列强国家的圈地划分成数个相互独立的体系,在体系内部可以实现经济自由化,相对而言外部资本想要渗透进不同的经济体。显然要付出很大地代价,这需要冒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甚至还会要担上军事风险。美国和德国这样的后起列强也不得不屈服于这种区域经济体系,美国人一直高喊着“门户开放”政策的由来便是它不具备英国这样自成一体的经济体系,没有足够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贸易就成为一个制约美国和德国这样后起列强国家的卡子。
同样在谭延看来,只要中国愿意,就算有英国人的大力帮助,日本也无法展起能够挑战中国的军事能力----军事能力要和经济能力相匹配。大舰**固然激动人心,但是这些需要一个强大的经济力量来支撑。日本显然没有这个能力,自身资源地匮乏和市场地狭小根本无法展经济,要放在关税壁垒还并不十分凸出的后世,那日本还可以通过外向型经济来壮大自己,但即便如此它还需要一个工业品倾销地,英国人不可能满足日本地条件,只有中国才具备原料的出口和消化工业品的实力,日本想要强大就必须要抓住中国的市场。
以谭延的财力支撑现在这个规模的海军已经感到非常吃力。每年的战舰维修和升级费用就相当可观了。要是再加上建造新舰和研相关技术,打造一支现代化的海军毫不夸张的说真的是用白银硬生生的堆起来的。这还是中国拥有汉阳钢铁厂、上海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和隆盛机器厂提供了最主要的核心部件。借
第三百二十六章 资本-->>(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