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八十一章 移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也迫使北方的大地主将注意力从土地转移到新兴的工业产业上来。从19o2年开始的不公开移民至19o3年政府大张旗鼓的移民政令到191o年,北方的民间工业投资几乎是以每年百分之三十甚至是七十地度递增。这中间北方地大地主投资转移是重要的骨干力量。

    北方大地主将注意力从土地转向工业。而政府则是想办法筹集资金开始收购地价大跌的北方省份土地资源,尤其是河南省,作为平原省份这里的粮食供应对北方举足轻重。从北洋时代对这里的剿匪和对付土豪劣绅而收购土地开始,到东北移民政令对河南地“特殊照顾”,使得这里的土地价格跌幅最狠。政府则是有计划的从地主和移民手中集中土地,而受谭延特别授意的“地方工作组”对河南地主进行特别打击,使得河南成为北方省份中最具有成为大农场化经营前途的省份。

    谭延政府也抓住了北方省份因为东北移民而造成土地价格大跌的机会开始收购土地,最直接地利益体现不是在北方省份开展的大规模农场化经营,而是在北方铁路网修建过程中,土地价格降低为铁路工程总造价控制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不光是铁路。后来的公路网建设也是颇为受益,工程造价的降低反过来也继续促进工农业的展,可以说东北移民政令和与之相关的项目开展是军政府时代在民生方面最大的政绩,它也直接开启了中国“繁荣时代”。

    移民政令先是为了解决中国地土地兼并问题,从长远来说也是有计划的为大农场经营奠定基础,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障中国的粮食供应。不过在政令开启之时,中国最缺的就是粮食,同时也是为了缓和对英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国政府除了向美国采购大批粮食之外,也向英国抛出了大笔的粮食订单。

    一部分洞察力非常敏锐的奸商也想要靠这次移民政令所造成的粮食紧缺阶段屯集粮食大捞一笔,没成想政府早就做好了从国外进口粮食以应付移民所造成的粮食危机问题,不仅纷纷亏本不说,还被冠以“干扰市场罪”关押收审,破财免灾在所难免,就连自己囤积地粮食也必须贱价售出,这实在是大大的打击了市场上的粮食奸商。

    这是谭延政府自成立以来次对干扰粮食市场供应而进行的严厉打击,军政府时代法律不甚完善。给很多人以投机的机会,但同样也给军政府打击那些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奸商予以机会----军政府如果蛮干起来绝对不是奸商所能够抵挡的,这个时代地中*政府唯一可以保证地便是武力保卫政权,在这种前提下政府可以无视市场游戏规则通过武力直接将这些问题彻底摧毁。当然这么做难免为以后的和平政党时代给自己带来很大地麻烦,但谭延不介意背上这个骂名,在他眼中凡是挑战老百姓饭碗的人都是中国最大的祸端。什么办法最直接、最有效、最省时。他就不会考虑第二种办法----中国太多的王朝都是倒在了“粮食”二字上,在新政府成立政权仅仅是表面上维持稳定的状态下。他是绝对不能手软的。

    在这次移民政令中起到很大作用的“政治思想工作部”被谭延所保留下来,尽管他对政工人员干扰军事指挥人员很顾忌,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把双刃剑。只要运用的好,政治思想工作在军队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凡的,当然前提是政工人员永远是第二位,它将会自成一个体系在军队中存在,专门来负责士兵思想工作,显然在现在的环境下,这个部门暂时还不会体现出多大的价值,只是在士兵训练和教育上提供一定的帮助而已。

    如果说各国列强对中国政府的东北移民政令只是好奇的话,俄国对此的关注是所有列强中最为上心的----数十年前左宗棠平定新疆的时候,俄国对于中国就十分的担心,他们害怕中国有计划的向北方移民,而东北三省和新疆、蒙古的移民则是对他们威胁最大的。俄国的重心几乎都在欧洲,广袤的西伯利亚绝大多数地区都是无人区,平均人口一平方公里连一个人的水平都无法达到,而中国的人口资源位居世界之冠,如果他们向北方移民对于俄国意味着什么,这不言而喻。

    从左宗棠时代到现在,俄国一直都在以“友好”国家的面目出现在中国,一方面是政治外交的需要,而另外一方面则是他们心中对于中国向北方移民的一种恐惧----俄国领导人很明白俄国6军相对于东部广袤的亚洲范围领土的脆弱性,哪怕中国人手持大刀长矛仅凭数量也足够让沙皇睡不了安稳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