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七十五章 借鸡生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为有名,绍兴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最适合种植,但是却受限于土地面积,绍兴的人越来越多,再大的土地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也会变得非常可怜,这就迫使绍兴人想办法另谋出路,而江南自古学风鼎盛,走上师爷的路线也就成了那些在科场上并不走运的士子一条不错的选择。其实不仅在绍兴,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情况,山西、湖南等地跟中国的很多地区和绍兴的情况虽有不同,但也相差不远,唯一的不同便是各地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风土人情使当地人走上了不同的路线,在鼎盛时期甚至形成了绍兴出师爷,山西出财主的鲜明地方特色。

    谭延要想稳坐中国领导人并且让自己的政权持续稳定的延续下去,粮食就不能不作为下一步的终点,联系粮食就离不开土地,这个时代有没有后世的先进粮食作物品种。四亿人相对于谭延前生记忆中中国十几亿地庞大人口总数还算不上什么,只是这个时代的平均粮食亩产量同样也没有后世这么夸张。

    在国内千头万绪的杂事没有理顺之前,谭延解决粮食问题的唯一办法便是进口----在太平洋的对面,美国的情况和中国有些正好相反,那里可耕种土地的面积和美国的人口总数相比非常富余,而且现在美国已经有土地集中的倾向,开始造就大农场主,就等专门地农业机械设备成长起来,美国的大农场作业就形成规模了。

    现在世界经济情况并不好。很多国家都有经济危机的倾向,不过和谭延前生记忆中有关经济危机的内容有所不同,他所知道的经济危机是从黑色星期一开始的,毕竟这方面不是他所擅长。各国都想着为本国的商品开辟新的市场以转嫁国内地危机,而在这个殖民时代,显然像美国和德国这样地后起列强国家处于不利地位----英法等老牌列强国家已经将世界瓜分完毕,各自在各自地殖民地内形成牢固的市场,别的列强国家很难从中分取好处。

    在这样的环境下。德国和美国等新兴列强国家自然希望能够打破现状。美国地政策比较温和。而德国选择的是殖民帝国的传统道路,胶州湾事件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表现而已。当年谭延费尽心思在胶州湾伏击德国人,也是不能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口子,虽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好歹也将慢慢滑入半殖民地泥潭的中国强行刹车。

    按照谭延地想法,想要阻挡美国地崛起似乎并不现实,那剩下来的便是选择合作,至少在他看来中美之间地合作空间巨大,同时这个时代的美国也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合作伙伴,至少它还没有后世那么霸道。在这个时代美国的科技也许并不是世界最达的,但是相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而言自然是好的太多。欧洲是个火药桶。同时也是各种思维交汇之地,谭延前生记忆中中国出国的留学生前往欧洲国家的走上革命道路很多。而留学美国的走上科学或是其他法律、人文等方面的居多。

    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革命而是稳定,这使得谭延更加倾向于美国。谭延可以将中国市场有限度的向美国开放,同时向美国派遣大量的留学生,从美国进口更多的先进机械设备,下一步他想要展的方向便是利用美国的农业资源来保证中国国内的稳定----“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谭延一方面加强向东北移民,另外一方面则是从美国大量进口粮食,并且共和国政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美国购买耕地----这种事情政府是不好出面的,但是谭延纠集了一批民族资本,由国家资本入股成立农业展公司,以这个名头在美国收购土地。这种收购动作自然是非常轻微的,在谭延看来他还没有找到解决中国人口和土地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之前,和美国保持平稳政治关系的前提下,在美国收购一定的耕地来保障国内粮食供应安全,也是一条不错的选择。

    其实当谭延回过头来总结自己对中国的具体规划之时,现在这个时代中国对外国的依赖其实还是非常深的,而受限于中国的复杂性,在整个布局上他也只能遵循先沿海后内6的政策次序。反过来这样的政策次序为了保证其安全性,那中国就必须不断的加强在海军方面投入,建设出一支相对强大的海军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安全。

    旅顺和上海的船坞或是船台上沉浸在一片铆钉枪的响声中,而在新组建的国防部与其下属的6军参谋

第二百七十五章 借鸡生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