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自己本国财政窘迫的现状,开始向英国订购更大更先进的战列舰----“三笠号”战列舰----因为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并没有取得历史上原有的战果,动战争所带来的后遗症远不是清廷三千五百万两白银赔款所能够弥补的损失,受此牵连自从光绪二十年订购八岛和富士两艘战列舰之后便再也没有向国外订购新舰,而国内造船工业水平不过关,在日本政府的倾斜下商船的开工量都不足,更无法建造像样的巡洋舰,只是为了弥补日本联合舰队的防守战略建造了三艘小型炮舰。
因为无法取得第一手关于日本三笠号战列舰的情报,只是龚照援多方打听得出了三笠级是富士级的强化版本的结论,谭延对此并没有采取跟进地购舰计划,在他看来这种缩水版的君权级实用价值并不大。而对付日本人使用高装甲巡洋舰似乎更划算----日本毕竟是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一旦战争爆海上交通便是其生命线,而就像谭延与亨利亲王辩论的时候说得一样“6军是命中注定要被海军射的炮弹”。日本动战争必然要采取海运运兵。
北洋海军越来越壮大地强力装甲巡洋舰便是日本地心腹大患。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战列舰编队护航,日本就没有动战争地本钱。要想平衡两之间的差距。要么日本拼命购买战列舰,以其战列舰编队护航来压过北洋海军,这显然不大现实---日本日常的海运和战争时期的运兵,这需要多少战列舰来护航?在目前看来除了英国有这个实力之外,至少远东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靠战列舰护航来压过北洋海军的。
日本海军的另外一个选择便是战争,这在谭延看来也并不现实,生的可能性甚至比第一种还要低。谭延的自信并非来于正在返回途中地龙旗号战列舰,而是正在旅顺造船所内日夜赶工建造的两艘靖海级装甲巡洋舰。他对这两艘装甲巡洋舰寄予了很高地期待,也正是因为如此。靖海级装甲巡洋舰在建造资金支的情况下,他第一次违反了自己定下的规则,动用工商银行美国分行自己的“石油资金”对其资助。
谭延对海军已经并非是当年一窍不通的时候了,由于他翻译了马汉海权学说地相关著作,并且抽出时间来研究海军。使得他在海军战略上地造诣非常深。尤其是与亨利亲王在胶州湾谈判期间相互探讨海军战略问题的经历。被亨利亲王誉为“远东第一海军专家”地名号---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中国人自己的封号是不值钱的。朝廷自上而下都对洋人给某个人的平价十分看重,就像谭延在建立新建6军的过程中受到贝思福的称赞使得他在6军声名鹊起一样,这“远东第一海军专家”使得中国的统治和海军界的目光直接集中到他的身上。在前生的记忆中,谭延对海军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航空母舰”、“无畏级战列舰”、“无畏级战列舰”等几个有限的词汇上。他对高装甲巡洋舰在这个时代到底能够起多大的作用,心中并没有多少底气,而大力展装甲巡洋舰不仅是出于展自造战舰的过程的需要,更多的出于他内心中的一种本能---在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中国权力的时候,正面与日本在海军上挑起海军军备竞赛是不明智的,李鸿章的以“北洋抵抗日本一国”的教训就在眼前,这样得不偿失,还不如抓住日本的岛国特点对海上运输极为依赖的弱势展装甲巡洋舰,以小编队舰队来对日本海军构成巨大的威胁来的划算。
尽管北洋海军并不像北洋6军那么好控制,但是就因为它难以控制,谭延才不会厚此薄彼,甚至不惜动用自己的私房钱来展北洋海军----海军各级将领到普通军官所受到的教育远甚于6军,一个秀才进入6军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成一个中层军官,但是海军军官的养成远比6军军官要复杂的多,而且其接受现代教育的比例更是6军军官所不能相比的。
谭延相信他一手缔造的“留德军官系”对他的忠诚程度,就算将来自己的前途有什么不测逃到海外或是下野,只要在必要时刻一声令下,北洋6军倒向革命的可能性极高。
“而北洋海军天生就是造反的大本营!”谭延心中暗自想道。
谭延相信李鸿章和自己都无法完全控制的北洋海军,别人更难控制。他不知道原本历史上海军对革命的态度,至少他知道历史上黎元洪就曾成功说服海军对起义军袖手旁观,这并不是黎元洪有多大的威望,也不是海军不愿意对革命一边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