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有多少他们是心知肚明的,而且最近听闻谭延闿在广东
方,对广东的鸦片馆和赌场进行了一次大扫荡,抄家估计就是为收购汉阳钢铁厂做准备的。
“在下虽然还没有和张制台总督谈妥汉阳钢铁厂的收购价格,但是收购权已经掌握在在下的手中。不过两位涉足洋务数十年应当知道像汉阳钢铁厂这样规模在亚洲来说是第一位的钢铁企业,不仅仅光是有钱收购就算完事的,收购以后涉及到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管理、后续资金注入……说起来银子还算排在后面,并不是主要问题,我们经营一家企业为的是赚取丰厚的利润,若是收购进来光是赔本,那就得不偿失了!”谭延闿笑着说道。
盛宣怀不知不觉间向前探探身说道:“组安的意思是……”
“在下的建议是杏兄和陶兄能够找到一个真正懂行的人,和在下一起前往汉阳对钢铁厂进行一次非常细致的考察,以此作为我们最终收购的依据。在下一步便是我们真正合作分工地问题了。在下有个建议。在下和广东商团出资占八成股份,其中在下个人地股份必须占据百份之五十一的绝对控股权!和经营抵羊纺织厂一般,如非有特殊需要。在下是绝对不会干预钢铁厂运营,广东商团和杏兄来掌管钢铁厂的日常运营,当然要提出来地便是接手钢铁厂之后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在这上面需要杏兄和陶兄多多费心……”
盛宣怀和郑观应听后微微皱了皱眉头,郑观应说道:“我们只占有两成股份是不是太少了?!”
谭延闿笑着摆摆手说道:“陶兄,这已经是很多了。你大可算算:在下要占据百份之五十一的绝对控股权,剩下来分给广东商团的不过才不到三成股份,杏兄实力雄厚自不必说,但是广东商团的财力相信二位也不必怀疑,况且他们是多人内部掌控这三成股份,而杏兄和陶兄一家便是独占两成,这已经是非常多了!”
—
“三成半!不能再少了,否则在下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而组安你也并非一定要掌握绝对控股权,四成股份就已经不少了!”郑观应说道。
谭延闿摇摇头说道:“陶兄,这绝对控股权是在下必须要掌握地,否则这桩规模庞大的收购交易其根基就不复存在了——张制台只肯卖给在下一人。说起来我绑着大家一起来财已经是令总督大人非常不快了,若在下个人掌握不了半数以上的控股权。那这桩交易就没有办法达成了!”
郑观应和盛宣怀听后眉头皱得更紧了,他们从谭延闿的话里也听出来了,只要他谭延闿肯出钱收购,那张之洞就绝对不会考虑第二个收购。他盛宣怀就算是富可敌国,但是其出身背景已经深深烙上了李鸿章的名号,张李不合已经是非常公开的事情,几年前两在修建铁路问题上已经激烈交手数个会合,李鸿章明明知道张之洞之所以从两广调到湖广就是为了修卢汉铁路,但他偏偏唱反调支持修建关外铁路,弄得张之洞不上不下。有这样的背景,张之洞除非是被汉阳钢铁厂逼得跳河,否则死也不会将自己的心血汉阳钢铁厂卖给盛宣怀。
见他们二人地眉头不仅没有舒展,反而更加紧皱了,谭延闿笑着说道:“不瞒二位,就是广东商团内部对于这次收购汉阳钢铁厂也并不是统一意见的,这次随在下而来的只有五个抵羊纺织厂股东,这五个人就是有意和在下一起做成这笔交易的,不过这并不是最后地人选,还要等到实地考察汉阳钢铁厂是怎么一个情况后,他们才会最终决定是否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要不然在下先在这里许诺,若是二位有意和在下一起做成这桩交易的话,凡是广东商团退出收购地,其所属股份额就属于两位,若是他们全部退出,那我们就四六分成,你们看这样如何?!”
盛宣怀和郑观应听后微微点点头,对于谭延闿的这个方案他们还是可以理解的,考虑到谭延闿并不是真的收购钢铁厂之后就参与经营,说起来只要他们手中掌握着三成股份,实际上在钢铁厂运营上就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哪怕是谭延闿给的两成,对于控制钢铁厂也算勉强足够了。
“组安,你我都是明白人,虽然还没有去看过汉阳钢铁厂是怎么一个情况,但是我们都可以猜到铁厂运营到现在所产出的钢铁成本太高是怎么一回事。虽然张制台好面子将钢铁厂建在了一个既不靠煤矿也不靠铁矿的地方,但这些都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将这个衙门变成铁厂
第九十八章 机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