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看朱棣示意到:“这些老家伙总算是说完了。”
朱棣也是呼出了一口气无奈的看了看在眼里吕风一眼慢吞吞的说到:“把北平城建成一个大军营。驻军百万倒也无妨但无平那边驻军百万了这应天府却又如何办呢?联再在应天府放上百万兵马?那全国上下功夫就这两座城池就要有两百万兵马天下兵力都集中在两座城池里不成?那若是各地流匪一起诸位卿家联从哪里派遣兵马去剿灭呢?”
一个大学士傻乎乎的说到:“陛下北平城放了百万大军就是否应天府么驻军三五万也就够了呀。”
朱棣差点气死那些武将一个个面色古怪的看着那个大学士半天没吭声朱棣是个马背上出身的皇帝。他会放心把百万军权放在北方自己手头上只保留三五万兵马么?这可好就算是那北平府始终都是朱家的子孙做充领恐怕日后这‘靖难之役’就要时不时的打上一声皇帝轮流做了为什么?谁叫那王爷手里有百万大军你皇帝手里只有三五万兵马呢?
不管从哪里来说对于如今的情况来说大明朝迁都北平城都是最好地选择皇帝手中的大军可以直接威吓东西的女真也可以防御北方的元蒙粮草兵马就地征集若是要对北方用兵那是否方便得很了如果还是把都城放在应天府朱棣是绝对不会放心在其他城池放太多兵马的那万一元蒙再次南侵这北平城是万万的抵挡不住的。
北平城抵挡不住了就要应天府兵支援可是从应天府调集兵马粮草赶去北方起码要两个月时间两个月后黄花菜都京了说不定那元蒙大军早就把北方给屠戮一空抢了个干净兴高采烈的回去大草原分脏准备过年了。
所以大臣们心里晓事的人都清楚这朱棣是王八吞了秤砣铁了心了要迁都的大明朝只能一个人地方拥军百万那就是都城而大明朝又要应付北方的游牧民族那就必须把都城往北方挪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解缙这些文臣的头目用什么传统的道理之类的说法来阻拦朱棣那是没有用的朱棣所想的是最实际的军事上的利益而解缙他们所看重地仅仅是那虚无飘涉的传统啊威严啊这等事情。
奈何天下百姓还真的就和解缙他们一样看重这些玩意只要朱棣迁都百姓们还真的会疑神疑鬼地这天下很太平啊你皇帝迁都干什么呢?莫非要有什么大变了不成?这样人心惶惶之下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情来所以朱棣如果在朝堂上都无法说服这些文臣地话如何能让天下进姓放心呢?偏偏这些文臣的话又最得百姓们依赖啊!百姓就喜欢听夫子说书这是没奈何的。
吕风咳嗽了一声。出班奏到:“陛下迁都一事事关重大若是迁都则百官衙门也要迁徒百官眷属更是要迁往北方无数公文档案典薄乃至库银作坊等等怕是不要迁走百万人吗?此事慢慢高议则可无庸动气……解缙大学士年纪大了陛下还不让他在地上跑两个时辰说话怕是他老人家担当不起了。嘿嘿过都一事慢慢地商议慢慢商议啊等商量得十几二十年的怕是大家的意见也就统一了罢?”
朱棣眼神一闪心里会意没错这反对迁都就是解缙你们这几个老家伙带头得联说不过你们联也就不和你们争论过得几年等你们老死了我看还有谁敢反对联地决定当联不清楚了那些武将也是不愿意迁都的毕竟南方风流繁华没人愿意去北方苦寒之地嘿不过武将们是不敢说自己不愿意迁者的联就当作不知道。
反正公开反对迁者的就是你们这群老不死的文官头目联和你们慢慢的磨磨死了你们这事情也就太平了不过呢莫非还真的要和你们磨上十几二十年不成?这么长时间要虚耗了多少粮草北方双要遭受多少损失啊?还在辽东那万里平原要是不早日拿在手中可就便宜了那群只会挖人参的高丽蛮子了。
朱棣缓缓点头沉声到:“诸位卿家请起这事我们慢慢计议罢!”他心劳日拙里已经有了主意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又看了吕风一眼心里很不舒服:“联居然还要从这小子以前献上的计谋中才能想出对付这些臣子的办法。唉……早知今日靖难之役后就要少杀几个文士了要是那时候留下数百有才名的文人解缙他们几个老家伙敢和联罗嗦就先抄了他们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