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空间,卖些营养坨器——当年推广玉米播种新技术的专用工具;大棚塑料之类的农业生产资料商品;另一大半的空间,竟一个面孔似的,槠麻纤维编织的大麻袋,椅墙而靠,那里面装的,可是享誉全球的,神农架山脉----户方县黑木耳啊!---上世纪末,该县外贸施行省地县递转模式,渠道不畅,国宝只能屈守闺中:农家靠背负送给商家,换些食盐衣物,借以生存;而那享誉海内外的黑木耳,竟在本人就读的武汉商业学院的旁边---也就用极其普通的白色塑料袋封装,在武汉商场(武商集团前生)三楼的农副产品玻璃柜里,委屈、孤独地躺着;而要出口----那是我从商业局调进县政府,在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任上,联系外贸进出口工作,向省局出口口的主管领导呈询:一笔业务,需有外国企业(进口方)申报,我方对外贸易企业接单,报审,批复,协调货源,入库,再验货等等等等,环节复杂着呢;许多垂询者感叹,做外贸,每一个环节,都极可能叫人产生厌倦之心,宁弃不继呢!----这是我以后被地区调任商务局局长后,对商务系统生存元素进行巨大调整的动因,这里竟不能占太多篇幅详叙。而在县局,当前的境况,思前忆后,也就这些杂话,其实并无奇闻异事,作为小说话题,来飨读者;大门南边,却让我生出多少奇思怪想;首先,因了它的特殊位置——它与几千年的县政府所在地,距离不到百米啊!记得第一次给父亲“送喜”,母亲说给我的第一个方位,就是“县上”----那时叫“户方县革命委员会”;第二个热闹处,商业局,指的就是这儿啊!我们那时,每每进城,都要有事没事的到这看看,看看那紧邻铁大门南边的五金门面,看看那令人眼馋的,先得走门路搞到“票票”才能买的“永久”牌自行车;和有一些又是什么票才能买到的猪油,白糖什么的。如果有幸,就和堂弟一起,再到楼上,准确说应该是这幢楼的三楼,看看那位,据说该是我的邻家堂弟的
23、踌躇西楼-->>(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