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五章 步步为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须承认,美日联军的反应确实够快。

    在东北军战士发起反冲击的时候,美军的炮火支援就到来了。

    可以说,如果不是如此及时的炮火支援,恐怕当时在津滨大道上推进的近千名美军与更多的日军将死无葬身之地。

    用炮火压制住东北军的反击行动之后,美日联军没敢迟疑,立即撤了下来。

    这时候,美军指挥官也意识到,东北军肯定在材料厂构筑了地下防御工事,而且非常坚固,足以承受普通炸弹与燃烧弹的攻击。别忘了,C集团军中的美军主力师参加过第三次南京会战,在南京与东南军鏖战了一个多月,非常清楚中**队的防御战术,也非常了解中**队的地下防御部署。

    对付地下工事,最有效的武器就是钻地炸弹。

    在很多时候,大威力的钻地炸弹是唯一能够摧毁地下工事的弹药。

    事实上,在台海战争中,美军就遇到过中**队构筑的地下防御工事,特别是在与空降十五军的战斗中,空降兵挖掘的地下防御工事给美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针对这一问题,美军专门开发了好几种用来对付地下防御工事的钻地炸弹,其中一些还非常先进。比如为了对付分层设置的地下坑道体系,美军开发出了一种“智能”炸弹,能够连续击穿上面的数层坑道,在到达最底层的时候才引爆,以确保彻底摧毁整个坑道系统。

    只不过,在绝大部分时候,炸弹的威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也很好理解,在对付一些特别坚固的地下防御工事的时候,美军广泛装备的小直径炸弹根本起不了作用,只有装药量高达上百公斤的重磅炸弹,才能在击穿之后,炸毁整个地下防御工事。

    问题是,重磅炸弹严重限制了战机的携带量。

    就拿美军广泛使用的F-35A来说,在不使用外部挂架的情况下,最多只能在弹舱内携带一枚两千磅级的重磅炸弹,即便使用外部挂架,也最多只能携带七枚。如果使用二百五十磅的小直径炸弹,内部弹舱就能挂载四枚,用上外部挂架的话最多能携带二十二枚,载弹量是重磅炸弹的三倍以上。

    携带能力降低,战机的作战效率自然大大降低。

    只不过,对美日联军的地面部队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

    既然东北军还盘踞在材料厂里,而且修建了地下防御工事,就得让空军出力。

    天黑后,美军继续展开轰炸。

    毫无疑问,打击地下目标,要比轰炸地表目标麻烦得多,作战效率也低得多,仅仅是甄别轰炸效果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轰炸从夜间七点三十分持续到十点三十分,美军才完成了第一轮打击。

    这次,美日联军吸取了教训,没有立即推进,而是派出无人侦察机,对材料厂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全面侦察。

    毫无疑问,这个决定,至少拯救了数百名美日官兵。

    轰炸确实起到了左右,可惜的是,没能彻底摧毁东北军的地下防御工事。

    从无人侦察机用毫米波合成孔径雷达拍下

第四十五章 步步为营-->>(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