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1699),满洲镶黄旗人,参领海宽之女。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允祥。后又生生二女,下嫁仓津,多尔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追封敏妃。雍正初年,雍正帝因为胤祥的缘故,追封章佳氏为皇考敬敏皇贵妃,并祔葬景陵,开了清朝皇贵妃陪葬的先例。章佳氏是唯一一个陪葬康熙的妃子。
敦怡皇贵妃(1683——1768),三品协领祜满之女。瓜尔佳氏。侍奉康熙时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为皇考贵妃,高宗乾隆尊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殇。
悫惠皇贵妃(1668——1743),佟佳氏,孝懿皇后的妹妹。康熙三十九年册为贵妃,雍正时尊为皇考皇贵妃,乾隆时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乾隆八年薨,享年七十六岁。死后,谥为悫惠皇贵妃。
贵妃(1个)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1694),满洲镶黄旗人,孝昭仁皇后的妹妹,康熙二十年册为贵妃,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去世。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妃(11个)
顺懿密妃,王氏。初为密嫔,后尊封为密妃。三子,允禑、允禄、允衸,允衸八岁夭折。
纯裕勤妃,陈氏。初为勤嫔,被雍正尊封为勤妃。一子,允礼。
惠妃,纳喇氏(?——1732),郎中索尔和之女,初为庶妃。康熙十六年册为惠嫔;二十年为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享年在70岁以上。二子,承庆、允褆。
荣妃,马佳氏(?——1727),员外郎盖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册为荣嫔;二十年为荣妃。雍正五年闰三月初六去世。享年在70岁以上。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乌尔衮。
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诚仁皇后的妹妹,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幼年时待年宫中,康熙三十年生下允玑(示字旁),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当月追封为平妃。
宜妃,郭络罗氏(?——1733),满洲镶黄旗人,佐领三官保之女。康熙十六年册为宜嫔;二十年为宜妃。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享年在70岁以上。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宣妃,博尔济吉特氏(?——1736),科尔沁达尔汗亲王和塔之女,顺治皇帝悼妃的侄女。康熙的表姐妹。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薨,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
慧妃,博尔济吉特氏(?——1670),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进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为慧妃。
成妃,戴佳氏(?——1740),满洲镶黄旗人,司库卓奇之女,初进宫为嫔。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为成妃。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享年当在70岁以上。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安。皇七子允佑(示字旁),生有残疾(脚跛),康熙三十七年封为贝勒,四十八年晋升为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晋升为亲王,八年四月初二卒,享年51岁,谥曰“度”。
定妃(1661——1757),万琉哈氏,满洲正黄旗人,郎中拖尔弼之女。康熙在时为嫔,雍正时尊为皇考定妃,后来随儿子履亲王允裪住,轮到自己的生日的时候,还会被迎进宫去祝贺,但再未进尊封,薨时九十七岁,她也时康熙诸妃中最长寿的。
良妃(1665——1711),卫氏,内管领阿布鼐女,本辛者库罪籍,入侍宫中。康熙二十年,生皇八子胤禩。三十九年十二月,册为良嫔,四十三年册封为良妃。成为清朝历史上母家身份最低的妃子。
嫔(10个)
熙嫔(1670年——1736年)陈氏,陈玉卿之女,康熙九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生皇十九子慎郡王胤禧,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皇帝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尊为皇祖熙嫔,乾隆二年正月二十二薨。
僖嫔,赫舍里氏(?——1702),赉(lai)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僖嫔,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享年当在40以上。
端嫔,董氏,员外郎董达齐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端嫔。卒年不详,享年在60岁以上。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静嫔,石氏(?——1758),石怀玉之女。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皇二十三子,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被乾隆尊为皇祖静嫔,二十三年六月初八薨,享年当在60岁以上。次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安嫔,李氏,汉军正蓝旗,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大约在雍正年间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
敬嫔,王佳氏,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大约在雍正年间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
襄嫔(?——1746),高氏,高廷秀之女。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享年在40岁以上。二子,允禝、胤祎,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穆嫔,陈氏(?——1727前),陈歧山之女,享年在30岁以上,二子,皇三十四子(序齿)二十四子胤袐、皇三十五子胤褑。
通嫔,纳喇氏(?——1744),监生常保素之女。侍奉圣祖康熙时为贵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享年在80岁以上。二子皆殇(是康熙实际上第9和第12个儿子),一女。
谨嫔,色赫图氏(?——1739),员外郎多尔济之女。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薨,享年在40岁以上。一子,允祜。
贵人(5个)
郭贵人,郭络罗氏,宜妃的妹妹,满洲镶黄旗人,生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皇十九子允(礻禹)。卒年不详。
易贵人,易氏(?——1728),雍正六年四月卒,享年约70多岁。
那贵人,乌喇那拉氏。
贵人,兆佳氏(即布贵人,?——1717),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十一日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
贵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生皇九女和硕悫靖公主。
庶妃(4个)
庶妃,钮祜禄氏,满族。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生皇二十女(早夭)。卒年不详。
庶妃,张氏,汉族。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皇长女,十三年二月初十日生皇四女(均殇)。卒年不详。
庶妃,王氏,汉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生皇十六女(早夭)。卒年不详。
庶妃,刘氏,汉族。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皇十七女(早夭),卒年不详。
皇子
注: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惟皇十三子胤祥与雍正最为亲密,去世后雍正又命更回原名。
康熙诸子
排序/序齿名字生卒年月生母
1承瑞生康熙06年09月荣妃卒康熙09年05月
2承祜生康熙08年12月13日孝诚仁皇后卒康熙11年02月05日
3承庆生康熙09年02月惠妃卒康熙10年04月
4赛音察浑生康熙10年12月荣妃卒康熙13年01月
5/1胤禔【ti】(保清)生康熙11年02月14日惠妃卒雍正12年11月01日
6长华生康熙13年04月荣妃卒当天夭折
7/2胤礽【réng】(保成)生康熙13年05月03日孝诚仁皇后卒雍正02年12月14日
8长生生康熙14年06月荣妃卒康熙16年03月
9万黼生康熙14年10月通嫔卒康熙18年01月
10/3胤祉【zhǐ】生康熙16年02月19日荣妃卒雍正10年闰05月11日
11/4胤禛【zhēn】生康熙17年10月30日孝恭仁皇后卒雍正13年08月23日
12胤襸生康熙18年02月通嫔卒康熙19年02月
13/5胤祺【qí】生康熙18年12月04日宜妃卒雍正10年闰05月
14/6胤祚【zuò】生康熙19年02月05日孝恭仁皇后卒康熙24年05月14日
15/7胤祐【yòu】生康熙19年07月25日成嫔卒雍正08年04月02日
16/8胤禩【sì】生康熙20年02月10日良妃卒雍正04年09月08日
17/9胤禟生康熙22年08月27日宜妃卒雍正04年08月27日
18/10胤誐生康熙22年10月11日温僖贵妃卒乾隆06年09月9日
19胤礻禹【jǔ】生康熙22年11月贵人郭络罗氏卒康熙23年06月
20/11胤禌生康熙24年05月07日宜妃卒康熙35年07月25日
21/12胤裪生康熙24年12月04日定妃卒乾隆28年07月24日
22/13胤祥生康熙25年10月01日敬敏皇贵妃卒雍正08年05月04日
23/14胤祯生康熙27年01月09日孝恭仁皇后卒乾隆20年01月06日
24胤禨生康熙30年01月26日平妃卒康熙30年03月
25/15胤禑(xú)生康熙32年11月28日顺懿密妃卒雍正09年02月01日
26/16胤禄生康熙34年06月18日顺懿密妃卒乾隆32年02月21日
27/17胤礼生康熙36年03月02日纯裕勤太妃卒乾隆03年02月02日
28/18胤衸生康熙40年08月08日顺懿密妃卒康熙47年09月04日
29/19胤禝生康熙41年09月05日襄嫔卒康熙43年3月23日
30/20胤祎生康熙45年07月25日襄嫔卒乾隆20年01月09日
31/21胤禧生康熙50年01月11日熙嫔卒乾隆23年05月21日
32/22胤祜生康熙50年12月03日谨嫔卒乾隆08年12月29日
33/23胤祁生康熙52年11月28日静嫔卒乾隆50年07月27日
34/24胤袐生康熙55年05月16日穆嫔卒乾隆38年10月20日
35胤褑生康熙57年02月01日穆嫔卒当天夭折
注:生卒年月日均为农历
女
康熙诸女
排序/序齿生卒年月生母封号夫婿
1康熙07年11月-康熙10年10月庶妃张氏??
2康熙10年03月-康熙12年02月端嫔??
3/2康熙12年05月06日-雍正06年04月荣妃固伦荣宪公主乌尔衮
4康熙13年02月-康熙17年庶妃张氏??
5/3康熙13年05月06日-康熙49年03月贵人兆佳氏和硕端静公主噶尔臧
6/4康熙18年05月27日-雍正13年03月贵人郭络罗氏固伦恪靖公主敦多布多尔济
7康熙21年06月-本年08月孝恭仁皇后??
8康熙22年06月-本年闰06月孝懿仁皇后??
9/5康熙22年09月22日-康熙41年07月孝恭仁皇后固伦温宪公主舜安颜
10/6康熙24年02月26日-康熙49年03月通嫔固伦纯悫公主策凌
11康熙24年09月-康熙25年05月温僖贵妃??
12/7康熙25年04月-康熙36年03月孝恭仁皇后??
13/8康熙26年11月27日-康熙48年06月敬敏皇贵妃和硕温恪公主仓津
14/9康熙28年12月07日-乾隆元年11月贵人袁氏和硕悫靖公主孙承运
15/10康熙30年01月06日-康熙48年12月敬敏皇贵妃和硕敦恪公主多尔济
16/11康熙34年10月-康熙46年庶妃王氏??
17康熙37年-康熙39年庶妃刘氏??
18康熙40年-生即殇敦怡皇贵妃??
19康熙42年-康熙44年襄嫔??
20康熙47年-同年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1康熙10年10月28日-乾隆06年12月恭亲王福晋晋氏固伦纯禧公主班第
注:生卒年月均为农历
关于立储
康熙要立储的缘由
第一,前朝历史教训。康熙帝的曾祖父**哈赤、祖父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公开确定并宣布皇位继承人,**哈赤死后由八旗旗主公推新汗,皇太极死后由实力较强的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由此引起争夺大位的事件,几乎兵戎相见,使政权濒于分裂的危险。
爱新觉罗·玄烨第二,皇权旗权矛盾。皇权是指皇帝的权力,旗权是指八旗贵族的权力,二者有统一、也有矛盾。天命末、崇德末的皇位继承,旗权占主导地位。顺治朝由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的制度开始发生变化。顺治帝24岁病逝前,想不遵祖制,以从兄弟为继承人。但他的愿望没有实现。最后由顺治帝与孝庄太后、诸王、大臣等商量,决定由皇三子玄烨来继承皇位,四大臣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蓝旗)、鳌拜(镶黄旗)辅政,皇权与旗权取得了折衷。康熙帝立皇太子,为的是强化皇权,削弱旗权。
第三,学习汉人经验。康熙帝学习并接受儒家经典,研究中原历朝统治经验,深悉预立储君有利于皇权的连续性与稳固性,是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头等政治大事。他开始接受历代皇位继承的经验,特别是明王朝皇位嫡长制(正妻长子)继承皇位的历史传统。
第四,平定叛乱所需。当时发生“三藩”之乱,伪托“朱三太子”反清复明,以之为号召聚众起义,使康熙帝看到“太子”威力之大。他命杀掉吴三桂唯一的儿子、在北京做人质的额驸吴应熊,以丧其志,绝其望;同时,自己也立皇太子,以为身后预作准备,并有壮大声势、稳定人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作用。
第五,特殊原因。皇太子胤礽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出身显赫,她的爷爷索尼是辅政大臣、一等公,她的父亲噶布喇是康熙的领侍卫内大臣,她的叔叔索额图则官至大学士。赫舍里氏12岁嫁给玄烨,两人恩爱,但不幸在生育胤礽时因难产而死,年仅22岁。康熙帝与这位早逝的皇后感情很深。举个例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五日,赫舍里氏去世后第三天,梓宫迁于紫禁城西,直到二十七日,康熙帝几乎每天都去举哀;后来他亲自将梓宫送往昌平巩华城,从六月到十二月,他去巩华城34次,第二年又去了24次,第三年去了15次。有学者统计,从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他一共去了80次。这四年里,每逢腊月二十九,他都去巩华城陪伴亡灵。母因子死,子以母贵。康熙帝对这位嫡子格外关爱,决定改变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皇位继承制度,而实行皇位嫡继承制,预立胤礽为储君。
立储经验教训
锁子锦金叶盔甲(康熙御用)作为一代圣主的康熙帝为什么处理不好储位继承的问题?
一、没有处理好皇帝与储君的矛盾。当时处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向中央集权过渡时期,预立储君,包括皇帝、满洲贵族和储君本人都一时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情况。比如,实行储君制度,就应当坚持储君不御政。皇太子御政,必然引发皇太子与皇帝的权力冲突。皇太子御政,必然从中植成党羽,与皇权相争。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建立储君;另一方面又让太子领兵从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参与各种军政事务,其本意是锻炼和培养皇子,让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皇太子权势的增长侵犯和威胁了皇权。无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现两个中心,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犯。康熙帝事与愿违,陷入旋涡,遭到失败。
第二,没有处理好太子与皇子的矛盾。明帝国诸王“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清朝诸王“内襄政本、外领师干”,这样太子与皇子便发生矛盾。康熙帝本意是培养教育皇子,却使他们增长了对权力与财富的**。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诸皇子成人之后,赐封世爵,分拨人口,建立府第,设置官署,对内临政,对外领兵。各自所属人员又“各庇护其主”,甚而纠集党羽。这本身就容易与皇权产生某种矛盾。如果设立皇太子,其地位高于诸王,近于皇帝,又必然为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趋复杂。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既是皇帝与储君矛盾,也是太子与皇子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
第三,皇位继承制度死结。清朝的皇位继承,无论是汉人嫡长继承制,还是满洲贵族公推制,都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也就是没有跳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家天下的窠臼。只有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历史才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清代立储制,为康熙帝所创,虽思之久远,却事与愿违。这不是康煕帝无能,而是皇位继承制结下的苦果。后来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制”、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储制”,都不能解开皇位继承制度的死结。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继承皇位,说明清帝国已经走进“家天下”的死胡同。以自由民主制取代封建君主制,才是历史之趋势、世界之潮流、时代之必然、民众之所望。
历史地位
《全球通史》的评价
皇寺广场大型雕塑——康熙皇帝
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他统治的大清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第35页]。
1.5亿甚至更多的天朝(大清帝国的臣民这样称呼他们的国家)臣民,正经历着一次经济、文化复兴[第35页]。
这次果断的行动标志着康熙漫长**统治的开始,在他当政期间,大清帝国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稳定、文化成就卓越。[第46页]
城市手工业如棉纺织业、制陶业等也已从17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历的萧条阴影中走出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甚至还超过了以前的生产水平。[第53页]
康熙曾有过几回巡视,他不但视察公共工程、宽赦囚犯、聆听民间疾苦,而且还亲自审阅那些有志向的举子的科考卷子。一位为此而吃惊的教士写道:“康熙甚至会召见那些地位低下的劳工和农夫,并以一种友善可亲的态度同他们交谈,这使他深得人心。”也许是因为经常外出巡行,并能亲临下层,康熙学会了识别18个省中的13个省的方言。[第54页]
他伤感地写道:“我已准备将这份诏书作为我一生的总结”,“我深恐黎民百姓并不知道我内心潜藏的痛苦”。55年的统治耗尽了这位皇帝的精力:“虽然我已步入老年,但仍不能精心地休息一会儿,因此我认为整个国家只不过是一只弃履,所有的财富都只不过是泥沙而已,如果我死了,没有发生动乱和灾难,那么我也就瞑目了。”五年之后,康熙不幸染病逝去![第55页]
史学家史景迁评价
史学家史景迁批评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继位的纠葛有点进退失据;二是康熙虽喜爱西学,任用耶稣会士,
康熙-->>(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