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绵绵,太缺少“铁姑娘”、“钢媳妇”的劳动人民气概。万一弄不好,把今人演成古人,把新戏演成老戏,把英雄演成狗熊;把正剧演成歪剧,勒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就是个革不革命的原则问题呀!所以,巧珍天天还是一如既往地埋头对照《老三篇》,昂首“斗私批修”。也许群众眼睛是雪亮的,领导上情况是了解的。居然让她“于无声处听惊雷”——参加赶排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出的剧目。叫她在现代小戏《一斤二两半》中担任女主角──嫂子。文化部来人审查观看演出后,巧珍清新朴实的表演给上级领导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时,《追报表》原定二嫂一角是位汉剧演员,因怀孕而不得不换人。于是,在全省直文艺界女演员阵营中精挑细选后,花落省楚剧团。由该团三名候选人再进行角逐,最后巧珍胜出,一举夺冠。 说到拍电影,巧珍还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哩! 话说从头,那回,武汉市楚剧团欣逢大喜事──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赶会》、《站花墙》电影片。经省、市楚剧团领导共同商量、反复斟酌后,决定联袂攻关──特邀张巧珍为以上二剧女演员配唱。难题是:出镜的市楚两位女性嗓音一细一粗,一娇媚,一醇厚,音色音型绝然不同。为艺术真实,又不能“露馅”,她不仅要在最短时限内,高标准、高水平地演唱好人物外,而且必须恰如其分、唯妙唯肖地模仿两人音色音型。事后,录音带送北影审听后,受到导演和录音师一致热情称赞说:“好听极了!音色甜美,很像王玉珍唱的《洪湖赤卫队》”。说着说着,有人不禁唱起了《赶会》中的小调。送审人熊剑嘨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于是不无风趣地问道:你们说说这两个戏是一个人唱的,还是两个人唱的呢?答:当然是两个人唱的。当真相大白后,大家对巧珍根据不同人物进行不同的声音造型的高难度技巧,赞叹不已。 从而,使张巧珍一步触电──当上了“半个电影演员”。 二、 这次,巧珍又是临危受命,不禁又喜又忧。喜的是接受新的挑战,忧的是时间紧,任务重。行话说,装龙是龙,装虎是虎。那么,演农民必似农民,演二嫂必像二嫂。于是,她不惜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全身心地进行艺术创造。首先,她找来相关书籍认真学习后,认识到电影艺术不同于戏曲艺术,后者以夸张、写意、抒情为特征,追求艺术真实。前者则以自然、逼真、写实为本质,强调的是生活真实。即令是拍舞台戏曲片,一切传统程式化的照搬和改头换面的舞台腔与电影艺术南辕北辙。表演必须生活化,是对演员首位要求,这对农村生活欠缺的她无疑是个不小的难题。对此,她开始时忐忑不安,似感底气不足。 巧珍在导演启发下,为做到深入角色,把握人物基调,必先使自己思想感情向角色靠拢。本来,每个演员与角色在思想感情上不可能没有一定距离。幸好,她虽长于城市,却生于乡村,对农民生活有所了解,何况,下乡演出也常常有之,对农村并不陌生。同时,巧珍曾有长达半年体验生活的经历。那是1964年,随团下到新洲县渡口
终于成为“整个”电影演员了-->>(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