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口出怨言。魏王闻之大怒下旨严办,几年来因言获罪者数不胜数。从此之后,人们再不敢明目张胆地议论国事。就连清谈成风、百家争鸣的松山书院也渐渐衰落下去,很多文人学士大多去了吴国,还有部分流入了晋国,市井百姓敢怒不敢言,做起了诸事不管不问的顺民。
崔泽大败而归,魏王大发雷霆,当廷下令将崔泽斩首示众,将其全家一起下狱问罪。幸亏刘潜等人极力求情,才勉强保其性命,最后被贬为庶民,永不叙用。张固则不知所终。
陈军稍事休整,陈梓坤命索超和文杰各率五万大军兵分两路同时向东进发,陈军挟战胜之威,一路望风披靡,所向无敌。一月之间,连克魏地六座城池。魏王朝堂再次哗然大乱。
魏王怒火冲天,他收拢残兵,又从各处关隘调来二十万大军,再加上新征的十万大军,共凑成三十万大军,派刘潜主帅,挥师西进,在龙马关阻击陈军。
此时时间已进入四月,魏陈大军在龙马关紧张对峙。与此同时,晋王也一路高歌东进,连克四城。在重岭关与魏国二十万大军隔河对峙。
刘潜进驻龙马关后紧固城防,囤积粮草兵器,将本来就易守难关的龙马关打造得如金城汤池一般坚不可摧。
陈梓坤腿伤一好也立即亲率大军赶到前线。陈军多次讨战不得,刘潜沉稳谨慎,一直坚守不出。两军从四月一直对峙到六月。
陈梓坤再次召集众将商议。
苏放说道:“刘潜为人沉稳有静气,他此时定是想以旷日持久的拖战来拖垮大王。刘潜后靠中原腹地,粮草给杨源源不断。魏国虽然新败,但元气尚在,又有之前数年的积累,但大王远道而来,千里运粮多有不便。从西关和龙马关这一带四百多里,因为一直开战,影响了百姓的耕作,当地的收成并不好。我军又不能做杀鸡取卵的事,不能不顾百死活而强行征粮。若是从陈国运送粮草,则又极为不便。时间一长,必出问题。”
陈梓坤连连点头,接着又向众人问计。但诸将一时谁都无法舀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直端坐不语的郑喜突然开口道:“大王何不用离间之计,挑拨刘潜和魏王的君臣关系?若是魏王不信刘潜临时换将岂不是大大有利于我军?”
陈梓坤双眼一亮,当即命令郑喜乔装改扮秘密入魏。萧舜钦两次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将话咽了回去。众人退下后,陈梓坤单独留下萧舜钦问话:“先生方才想说什么?”
萧舜钦轻轻一叹:“大王别怪我说丧气话,只怕此次郑喜会徒劳无功。”陈梓坤果然心生不悦,但只是淡然一笑,不置可否。
时间进入七月,持续半月的闷热之后,接着又连下半月大雨。道路泥泞,商旅不行。陈军粮草延持在路上。大军眼看就要断粮,陈梓坤连发几道急令,最后还是谢善想方设法从当地征粮五万石,派人运往前线。周威带人前去接应粮草。
谁知两日之后,斥候传来急报:陈军粮草被魏国溃兵劫走,周威拼力死战,仍是未能抢回。周威怕空手而回,动摇军心。所以先报斥候回来报信请陈梓坤定夺。
陈梓坤急火攻心,立即召集苏放萧舜钦和文杰前来商议。
萧舜钦说道:“周威这么做是对的,看来他已经有所长进。”
陈梓坤此刻没有心情关心他长不长进,她只是忧心粮草问题怎么解决!
苏放紧锁眉头思索半晌,最后慢条斯理的说道:“大王,微臣觉得此事大有蹊跷。”
经他一提醒,陈梓坤心头一阵警醒:“苏卿的意思是此事不像是魏军所为?”
苏放重重地点头:“不像,我军缺粮的消息封锁得十分严实。谢善是从西河西关向东运粮,这几百里内都有我军把守,魏军的斥候探马不可能侦查得那么清楚。”
陈梓坤脑中一阵盘旋,片刻之后,就听她冷笑一声:“本王明白此事是谁所为了!袁——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