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无有忠义之心,朝廷的未来须得我们自力更生,不可仰仗冀州世家现今冀州虽有五百多万人口,可有一半都掌握在世家里,另外有一半掌握在寒庶地主里,真正能被朝廷纳税且可以在里面征兵的不足一百万,而且这一百万自耕平民被世家欺凌挤榨,奄奄一息,朝廷若想在他们那里收税,只得杯水车薪,若想从他们那里募得精兵,亦是缘木求鱼为今之计,便是招揽四处流民,收编各处降兵,择无主荒地,由官府种、耕牛和农具,让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官府和屯民按比例分成,可以四六分成,亦可以五五分成朝廷给他们粮食,让他们活命,又借给他们种、耕牛和农具,让他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他们成了朝廷治下民,必对朝廷感恩戴德,朝廷便可在这些流民里募集精兵,屯田丰收以后,朝廷兵精粮足,便可从容处置那帮不畏服朝廷的世家大族”
太后和朝廷诸公都点头称是
冀州这块地方世家林立,朝廷想要在此长久,不能指望那些阳奉阴违的世家,只能靠屯田来积蓄实力
韩浩同时又拿西汉时期的赵充国故事来做屯田有大利的鲜明例证来做说明
汉宣帝时候,西羌叛乱,年逾七十的名将赵充国毛遂自荐,亲自挂帅出征,平定叛乱赵充国在对粮食辎重等后勤保障状况进行了充分了解后,发现从后方运粮耗费甚大又容易被敌军断了粮道,便决定在边塞屯田,这不仅是在国库空虚、财政紧张时,节省了大量军费开支、徭役劳作等,而且加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物资储备,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既开源又节流,有效地保障了国家安全,一举数得,赵充国以一万多名军士,开垦田地两千余顷,“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西羌的五万军队,竟然被赵充国陆陆续续消灭了四万六千余人到了最后,赵充国总结了著名的“留四便宜十二事”,即屯田的十二好处
韩浩就把屯田的十二好处都说了一遍,大家听后,都倍感振奋
最后六大辅政大臣和太后、天联合发出屯田诏令:“安邦定国之根本大计,便在强兵足食昔秦国因重耕战而一统六国,武帝因屯田边疆而巩固西域,此皆前人之良策,值得今人效仿现今民生凋敝,流民四起,田地荒芜,路有饿殍,军民皆无足粮可抵灾荒,为保国家社稷长久,特命韩浩为典农中郎将,负责屯田大计,所有无主荒地均归国家所有,韩浩招流民和白波黑山诸贼之降兵,开垦荒地,安定流民,各地官吏,各地士绅,皆不得阻扰屯田大计,否则以军法论处!“
韩浩为典农中郎将,常林为典农主簿,典农中郎将下面有典农校尉,典农校尉下面又有典农都尉,典农都尉下面有典农司马,典农司马下面有屯长,如此这般,对屯民进行全军事化管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民不隶郡县
第140章 六百万石-->>(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