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60章 都是汉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强力保护和推广这只能延缓整个国家的进步,若果非要保护,可以留给学者们去研究ghk,不要再耽误小朋友的前途。”

    满清政权入主中原。满语就是官方语言,几代皇帝要求八旗弟必学满语,顺治竟然禁止满人说汉语,而且重要职位都留给讲满语的八旗贵族,民族文化保护到了极端。然而,又能怎样呢?几代以后,会满语的满族人越来越少。满语终消亡。

    满清皇帝由于受到落后的民族偏见,闭关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还想挣脱文明的诱惑并力图保存那些对于他们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民族特点,他们屡次下令禁止满人用汉姓。禁止满人学汉人装束,反对满汉通婚,反对八旗和汉人杂居,禁止满洲人经商务农,封锁东北不准汉人开垦,甚至实行逆向同化,可这种对历史发展潮流的反抗,这种愚昧对教养、野蛮对文明的反抗是注定只能悲剧收场的。

    以汉化为主流的民族大融合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某些满清遗老遗少的余孽上蹿下跳,也改变不了满清文化只存在于辫戏的悲惨结局。

    吕布以为,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和地域风情一样看待,他们和汉人应该拥有同样的价值观、道德、法律意识,在中华大文化框架之下,大同小异,用不着着重用文化来区分开来。

    至于宗教信仰应该是个体行为,而不能成为民族行为,不能凌驾于法律、道德、国民基本准则之上,成为民族特性乃至成为特权。

    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终取决于其是否文明进步,既便那些曾经强大、霸赫一时的野蛮民族也埋葬在历史的尘埃里,匈奴、五胡、柔然、突厥、辽、金、西夏、蒙元、满清等,文明终战胜野蛮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规律。

    一个民族得到尊重,取决于对人类文明是否有贡献,有价值能永存,托尔斯泰说“蒙古人除了马粪什么也没有留下”,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虽然灭亡,在西方文艺复兴又得以复活。曾经的野蛮人高卢人、日尔曼人,他们今天的后代却以传承希腊、罗马文明为荣,西方文明、欧洲古老的民族又何曾消失过呢?

    不值得骄傲的历史被放弃没有什么可惜,没有前途的贫乏的文化该遗弃就应该被遗弃,大汉以后只能有一种文化,那就是汉人的文化,而不能是五胡的文化,蒙元的文化,满清的文化。

    因吕布推行的稳健又持之以恒的激励汉化政策,数年后,凉州乃至西域的入籍汉人剧增,本来经历了十数年战乱而一片荒凉的凉州渐渐有了人烟,有了繁华,许多适宜开垦的荒地被开垦成良田,沙漠周边都栽种了绿草绿树,许多城池重修缮,丝绸之路重开通,来往的汉胡客商络绎不绝。

    凉州重平定,皇甫嵩功劳甚高,但久在西凉,难免有结党之私,吕布便让天刘辩降下旨意,让皇甫嵩就任朔州牧同时加封为平虏大将

第660章 都是汉人-->>(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