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七十六章 欲设武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法都别具一格,朕请冲元先生当开蒙老师,算是请对人了。”

    许将笑道:“小皇子天资聪颖,活泼灵动,且一点就通,臣能择英才而教之,是臣的荣幸。”

    赵孝骞嘴角扯了扯,道:“朕是亲爹,你是老师,咱都是自家人,说话就不必昧着良心了,这小子横看竖看都不是‘天资聪颖’的料,更别提什么‘英才’了。”

    “朕对自己的孩子不会太过苛求,有天赋的话就重点培养,没天赋的庸才也能接受,只要长大后安分守己,不犯法,不仗势,会玩智能手机,下雨知道往家里跑,具备基本的繁殖能力,就够了。”

    许将愕然:“智……智能手机?”

    “……你听差了,朕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招了招手,赵孝骞招呼许将在宫里漫步闲聊。

    “有个事情,朕想征求一下冲元先生的意见……”赵孝骞沉吟着道。

    许将道:“官家请说。”

    赵孝骞缓缓道:“这次大军出征西夏,不大不小给朕提了个醒儿,冲元先生可记得,当时大军都快出征了,朝廷的粮草军械战马都准备齐全了,最后在挑选主帅这件事上,却把朕给难住了。”

    许将点了点头,作为主管大宋军事的枢密使,这事儿他当然知道。

    当时确实有点为难,枢密院诸同僚在讨论任谁为主帅这件事上,发生了不小的争执。

    如今大宋的主要兵力和能征善战的将领,基本都集中在幽州国境前线,主要防备北方的辽国,如宗泽,折可适,郭成等。

    于是就造成了大宋军事上“北重南轻”的现象,朝廷突然决定对西夏出兵时,放眼朝堂竟挑不出一个主帅人选,除非把幽州前线的将领们调回来。

    后来赵孝骞不得不将负责戍卫京畿的殿前司都指挥使种建中,临时调任为主帅,这也是万般无奈的选择。

    这件事赵孝骞记在了心里,然后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个想法。

    “冲元先生,朕打算在汴京开设一个讲武堂,类似于军校的存在,从民间挑选习武或韬略上有天赋的年轻男子入讲武堂,它亦可分为许多个科目,比如步军科,马军科,火器科,韬略科等等。”

    “这个讲武堂专门给大宋培养军事将领人才,或是军事技术人才,他们在讲武堂习得军事知识后,再将他们下放到军中的基层熬练,先学理论再实践,慢慢为大宋培养出一批成熟的军事将领。”

    “冲元先生觉得朕的这个想法如何?”

    许将呆怔半晌,道:“官家欲设讲武堂?可是……官家莫非不知,其实咱大宋的国子监里便早已设了‘武科’?”

    赵孝骞嗤笑:“国子监的武科形同虚设,朝廷的武举选拔都废弛多少年了?那玩意儿能作数?”

    许将苦笑不语。

    官家说的是实话,国子监确实有武科,立国之初便已设立。

    但在大宋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历年来的武举科考基本荒废,历代君臣也都不重视,导致国子监武科徒有其名,实则废弛多年。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