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三十四章 是否称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ínzhǔ信念的坚持。

    曾几何时,岳云也曾想过建立三权分立的mínzhǔ制度,想过建立共和国家。但均在之后的实践中被证实太过激进了。要想在一片还未浸透mínzhǔ思想的土壤中快速培育出后世完善的mínzhǔ制度,无疑是在拔苗助长。

    他知道这么做,无论是对这个国家也好。还是对自己也罢,都是没好处的。于是退而求其次的岳云,最终选择了向君主议会制的道路迈进。至少在这个时代,还有法国的三级会议,英国的上下议院,威尼斯的市民议会。也不算完全凭空捏造。

    但是,岳云也知道。和欧洲不同,中国并没有根深蒂固的贵族势力,原来强大的士族门阀,早已在唐朝就瓦解了。而且也没有禁锢人心的宗教势力。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都讲究修身养心和无为,并不要求信徒去干涉政治。这点和罗马教廷有着本职区别。

    宋朝的评论风气向来开放,没有明清时代的文字狱,皇帝的权力与各朝相比,算是较小的。而且赵氏皇室的威信,却随着靖康之难,以及赵构的投敌卖国,割地赔款政策,降到了中国历代皇帝威信的最低点。

    所以,宪法、地方议会、国会、内阁制,这些改革岳云才能顺利地推进下去,并搞得有声有sè。相对来说,他面对的最大问题却是来自于皇帝赵琢的“野心”。

    其实就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帝来说,他要求掌握大权,把朝政控制在自己手中,这本算不上是什么野心。但西方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改革,就在于由选民选举产生的议会,与掌握行政权的世袭君主分享权利。然后再进一步过渡到君主成为“虚君”,行政权也转移到由议会多数产生的相及内阁手中。

    岳云以一个“权臣”的身份,任了相之职,却是正好兵不血刃地实现了这一过程,这也让他心中颇为得意。可是,这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观念中,却是属于大逆不道之事。虽然这些规定已经作为法律颁布实施,但民间的阻力却是很大。这也是议会至今也仅是一个评论机构,而不是真正的,具有干涉zhèngfǔ权力的那种实权议会。

    所以,岳云本来并不想就此废去赵宋皇室,这样就能把皇帝是“虚位君主”,相是实权人物的这种西方议会制度很好地贯彻下去。

    在岳云看来,如果由自己这样一个强势人物登基称帝。无论自己再怎么小心放权,都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皇权。

    但是,岳云的这种行为,却又在不经意间给自己埋下了祸根。历史上,像他这样掌握重权,而又没能最后称帝的权臣,最终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岳云其实内心也很害怕,但心自己有一天去世了,现在为mínzhǔ努力的一切会在新皇帝的集权统治下灰飞湮灭。所以,在矛盾与不安中奋力挣扎的他,便将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

第七百三十四章 是否称帝-->>(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