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再陷绝境(8)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如同坐在井底的青蛙的那样的人眼界渺小,见识很少,从而思想狭窄,可是只有坐在井底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就算自己再如此充满理想和报负,可也无法摆脱残酷现实的存在,有力使不出,倒不如说更能体现出那些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境更加的合适些。”

    突然间,李志远心头一震,如遇闪电,他不禁给了自己脸上一记:“真笨!”顿时心中充满了希望,因为“井”这个字让他突然想起了在新疆有着一种特殊的水利灌溉系统,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那就是坎儿井。

    李志远曾经就在吐鲁番哈密地区参观过这种井,据说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达到了惊人的5000公里长。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积水潭)四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林则徐当年途经吐鲁番时,见到了坎儿井,并在他的日记中赞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事实上,新疆各地遍布这种井,只不过以吐鲁番最为著名罢了。

    坎儿井是中华文明的产物。盛弘之《荆州记》中记述:“隋郡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神龙所生林西有两重堑,内有周围一顷二十亩地,

四、再陷绝境(8)-->>(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