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三、源尽龙河(3)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手啦?”

    希斯淡淡地说:“希望是吧,如果这条地下通道可以顺利通过的话。”

    克洛泽说:“难道非要从地下才能进入宝藏埋藏地吗?”

    希斯说:“那当然不是,可是我们不知道如何才能在茫茫的沙漠中找到掩埋在厚厚黄沙下的宝藏。十米,二十米,还是一百米。”

    克洛泽说:“那地下呢?有谁能证明它可以通向宝藏处?”

    希斯说:“有,那就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佛僧法显。”

    克洛泽几乎要跳起来:“希斯先生,你有没有研究过中国的历史?东晋和元朝相差了多少年代?一个前世古人能够证明后世的事情吗?”

    希斯说:“我想说明的是,在沙漠下,有着无数的地下通道纵横穿越着整个沙漠,那是个完全不同的地下世界。正因为如此,河水才会突然在沙漠中消失,而罗布泊失踪的人会突然出现在吉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好像汉斯。”

    克洛泽耸耸肩膀:“真是难以想像!”

    希斯说:“中国东晋时期的佛僧法显,以65岁高龄于公元399年春季西行印度迎取律经,西出阳关,途经渺无人烟的白龙堆沙漠,那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如此将近耄耋之人竟在这“夜则妖魑举火,灿若繁星(人畜骨头发出的磷光)。昼则骜风拥沙,散如时雨”的沙海尘浪中行走了l7天。在行抵焉耆国后,由于教义相歧,当地居民不供给食物和水,他们无法继续西行,法显一行从焉耆国南下,横穿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这常年滴水俱无、草木不生、飞鸟不至的沙海中行进一月零五天,是中国历史上已知的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第一位探险者,尽管法显后来在其行记中仅用“路中无居民,步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寥寥数语概括,然而,一句“人理莫比”便巳蕴含了路途中无限的辛苦。法显西行1500年以后,才有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也想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却未能达到目的,还险将性命留在沙海中。当时斯文•赫定探险的设备要比法显不知强多少倍,法显西行险途由此可见。公元413年,在经历了十多年探险求学生活后,法显从印度乘季风船,历尽艰辛,中经斯里兰卡等南海

十三、源尽龙河(3)-->>(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