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村庄”。这是一个深深裹进沙漠里的村庄,村子不大,看起来沧桑、古朴就好像一本遗落在沙漠中的桑皮书,它呈现出黄沙的颜色,单一而又凝重,沉寂却充满神秘。每一个来到此处的人,都忍不住想打开它,阅读它久远的故事,但却永远也无法读懂,除了村外散落的烽燧和早已坍塌的城垣。走进迪坎尔的一处古民居,在一间旧屋的墙面上有九个长方形的龛洞,发挥着壁柜的功能,零散的摆着些罐子。靠门右侧的一个龛洞上,放着一战古老的灯台,灯台高50厘米左右,底部是个“十字”型木座,长宽约10厘米,座中凿着凹槽。灯台中心位置是垂直插立的一根灯柱,在灯柱顶端靠下20厘米的位置,有个放置油灯的木台,大概15厘米长,极为简单,但非常实用。如果用现代美学观点看,将是简单、实用、造型美观的艺术品。
传说,迪坎尔村村民是古楼兰王国的一脉,他们在楼兰王国消亡时,迁居于此。这里的男人有着高大挺拔的身材,女人纤柔小巧,高耸的鼻梁,幽深的眼窝,透出一种精致的美。由此,你可以联想到3800年前楼兰美女的美丽与神秘。
迪坎尔原来是一片美丽的湖泊,芦苇茂密,水草丰美,是马鹿、野兔、狼等动物的生活栖息地,也是鲁克沁王养马的地方。王爷的马高大健硕,膘肥体壮,白天圈在蒙古台子(烽火台)里躲避蚊虫,傍晚被放出来吃草。苏普塔力其是王府的牧羊人,常在这里放羊。有次鲁克沁王游玩经过,见牧羊人勤劳朴实,羊养的体肥毛亮,便夸奖苏普塔力其,并问他有什么愿望,苏普塔力其诚恳的请求王爷在这里挖一条坎儿井,允许他居住在此处。王爷当即准许,让他用木棍在地上划一条线,划线指出就是今天迪坎尔第一道坎儿井——苏普坎儿井。 在坎儿井旁,有一处原始水闸。外形状如葫芦,古老、原始,用一整块木头制成。高1.2米左右,尽管是木制的,却能用十几年。溪水中,小孩在开心的戏水,绿荫之下,坎儿井水透着丝丝凉意,娴静的流淌。美丽的维吾尔族少女常常在这里洗头,姿态优雅。据当地人说,长期用桑树叶洗头能让头发永葆黑色。
置身于这古老之中,你仿佛可以挣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回归故里,不愿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