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大亏。”
“不打仗不晓得枪炮厉害打起仗来才晓得锅儿是铁打的(硬碰硬之意)。炮弹一炸连石头都在抖枪炮声密得跟大年三十放鞭炮一样。鬼子的机枪厉害极了子弹好像长了眼睛一样往人身上钻打得人抬不起头。连长命令冲锋。排长说敌人机枪这么猛怎么冲?连长说是团部的命令。大家只好爬起来慢腾腾地前进结果只冲了几十米又退回来白白丢下十几个弟兄。”
“硬冲不行就边打边修工事打了半个多月俄们团的工事修到了大垭口下面。大垭口有倭国人的指挥部有电厂听说还有妓院。反正暗堡到处都是火力猛得很。有次三连刚刚冲上去军部的榴弹炮就打过来结果只有十几个弟兄逃回来。李副军长气得当场就把那个炮兵团长给毙了。”
“倭国人的工事修得有水平不光牢固轰不垮而且很隐蔽不容易现。你冲锋他不打枪等你冲到跟前机枪就响了所以每次进攻都有伤亡。开头对付暗堡没有经验连长命令班长带几个人上去干掉它班长就骂骂咧咧地点起几个弟兄身上捆了许多手榴弹匍匐前进跟电影里演的那些事差不多。但是倭国鬼子精的很他们的暗堡往往都是三五成群互相用交叉火力掩护。你想摸近这个那边枪响了所以你很难接近它们。就是接近了也未必能搞掉它。俄们班有个叫二牛的四川兵不知怎么七摸八摸到底摸到敌人暗堡跟前。不料摸到跟前也没法下手地堡没有门只有几个枪眼鬼子机枪打得又凶心一慌掏出手榴弹就扔。结果手榴弹被岩石挡回来反而把自己腿炸断了。你看冤不冤?”
“进攻松山那阵几乎天天下雨身上没一处干的加上山大坡陡地形不利敌人在上面俄们在下面所以吃了不少亏。山上死人很多阵地前面到处都是尸体。白天伤员没法拖只好眼睁睁看他断气。到了晚上敌人经常派敢死队来夜袭搞得人人都很紧张所以谁也不愿意去救伤员或者拖那些尸体。这样只要有飞机轰炸或者大炮开火到处都能见到腾起一团团血雾死人胳膊大腿炸上了天。怒江那地方天气怪得很早上下雨冷得抖太阳一出来嘿烤得跟伏天一样。死人不出一两天尸体就开始腐烂臭生出白花花的大蛆爬得阵地掩体到处都是。幸好美**医连夜到阵地上到处打预防针服药片才没有染上瘟病。”
“打仗就是这样要多残酷就有多么残酷。弟兄们天天泡在尸水里打仗在死人堆里打*那种日子别提有多么艰苦。几个月下来人都变了形状手臂脚杆身上的皮肤都被尸水咬成黑色死人的臭气好久都洗不干净。”
“听说后来用了美国造的喷火枪才解决了问题。***!俄没有赶上用那玩意儿不过心里挺解恨。想想烧死那些狗杂种的倭国鬼子烧得哇哇叫心里觉得痛快。俄是在攻打电厂的时候受伤的。排长命令炸掉敌人火力点还没有靠近就挨了子弹在大腿上幸好没有伤著骨头。但是俄不愿意送命就趴下装死夜里自己慢慢爬回山下后来被转送到后方医院。”
“在山脚公路上从腊孟开始等著过江的担架那才叫多一个挨一个排了几公里长。有重伤号没等过江就咽了气也有像俄这样的轻伤号。俄们都是当地老百姓组织的民夫队抬过江去的。”
“听说俄们那个师(一o三师)打完仗以后整编师长一看全师还剩下不到两个连带头放声大哭……”一名当时参战的四川籍士兵回忆道。
面对坚如磐石的松山阵地中**除了死伤累累几乎无计可施。李文卿心一横将指挥所搬上前沿阵地亲率参谋长及美军顾问到主攻团督战三日方才幡然省悟。
他认为松山之战不应以占领山头为目的而必须将敌人堡垒逐个予以摧毁消灭其有生力量最终始能大功告成。先前第71军和第8军采用了长期沿袭下来的旧式战术正好是中了倭国人的下怀。倭国人的算盘就是利用每一处工事争取最大限度的消耗中**队的有生力量为后续的三个师团部队争取时间。
至此第八军官兵伤亡已经过两千人。血的代价终于换来中国将军对战争艺术的重新认识和深刻反省。
7月12日松山前沿的前线指挥所。第八军李文卿副军长新二十军刘建业军长和美**事顾问正在召开紧急的碰头会寻找尽快打开战局的办法。
“根据我们的航空侦察资料日军在这里利用一年多的时间修筑了极为复杂的永久性工事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据点从而牢牢控制着怒江战场的主动权。这支精锐的日军是56师团下属的拉孟(松山)守备队是一支步炮混成部队。指挥官为炮兵出身的金光惠次朗少佐。兵员共计14oo名配备有1oo毫米重炮群、山炮、战车、高射机枪等强大的组合火力。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守备队是日军中的尖子在缅甸方面军一年一度的军事项目比赛中他们一直保持步枪射击、火炮射击、负重攀登的三项第一;尤其是敌酋金光少佐以冷静顽强闻名军中他曾在此前的战事中亲自指挥一门野炮抵近射击只是我军的一名中将军长阵亡殉国。这支日军守卫在松山倭国人称为拉孟要塞各个高地――腊孟寨、大垭口、阴登山、*龙坡以及主峰子高地――大小不一的地堡群里这些地堡修得诡诈坚固堡与堡之间通道相连战车也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此外地堡里还有庞大的军火仓库其坚固程度不可思议。”李文卿副军长向刘建业介绍情况。
刘建业坐在座位上腰杆挺得笔直眼睛却闭着只是静静地听着李文卿副军长的介绍。其实李文卿副军长介绍的这些情况作为后世的一名军事烧友早已熟知。
“到目前为止我们各种方法几乎都已经使用过了炮兵集团轰击飞机重磅炸弹轰炸地面部队梯次进攻这些办法我们几乎都使用过了就连在昆仑关用过的爆破战术我们也用过了。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收效甚微。这个仗真得不好打。”李文卿一边说着一边摇着头。
这一段时间的进攻已经让李文卿的脸上爬上了许多的微小皱纹头也白了不少。显然战事进展不力已经让他憔悴了不少只是依靠着一种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一直支撑到了现在。
“也许我们应该向德国人学习了。他们在攻打俄国人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时候就使用过多拉列车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惜我们没有这种炮即使有我们也没有办法运到这里来用。”美军顾问雷蒙德少校说道。
1928年饱尝德国侵略之苦的法国为了抵御德国的再次人侵沿法德边界构筑了举世闻名的马奇诺防线。该防线全长351千米约由56oo座永备工事组成。工事坚固其掩蔽部顶盖与墙壁厚达3.5米。即使有像大贝尔塔炮那样42o毫米口径火炮的炮弹直接命中也难以造成*人员的伤亡与装备的损坏。法国人天真地认为有了坚不可摧的防线就可高枕无忧了而忽视了由于军事科技的展而导致的作战方式的变革。希特勒上台后马奇诺防线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能摧毁这难以逾越的障碍1935年希特勒命令军方研制口径在7oo~1ooo毫米的级巨炮。德国6军兵工局把这一重任交给了曾设计制造过“大贝尔塔”和“巴黎大炮”的克虏伯兵工厂。双方签订合同于194o年交货。克虏伯兵工厂虽然有研制巨型大炮的经验但对于研制口径如此之大的巨型大炮也感到是个难啃的“硬骨头”。该工厂的设计师穆拉和保兹尤主持了火炮的设计工作。他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巨炮的研制、试验和改进当中长年累月地忘我工作着。当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级巨炮尚未设计完毕。194o年5月德军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之后主力从比利时、卢森堡南部越过阿登山脉从北面绕过法国重兵把守的马奇诺防线。6月14日德军在洛林和阿尔萨斯的接合部两面夹击一举突破了马奇诺防线。此时级巨炮尚在制造之中1941年克虏伯工厂才完成炮身的射试验。
到1942年春克虏伯兵工厂终于造出了8oo毫米口径的级巨炮。巨炮的口径大得出奇炮膛内可蹲下一名大个子士兵。为纪念该厂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克虏伯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设计师穆拉为纪念他的妻子将巨炮命名为“多拉”(穆拉妻子的名字)德国炮兵则更喜欢叫它“大多拉”。
同年3月19日“大多拉”火炮进行实弹射击试验。希特勒在6军元帅凯德尔、装甲兵司令古德里安、军工部长施佩尔的陪同下亲自来到戒备森严的鲁根沃尔靶场观看并鉴定射击效果。中午12时2o分“大多拉”火炮射了一混凝土破坏弹弹丸实测重量为7.o86吨火炮射角65度射程达26.o9千米。4o分钟后火炮又以射角45度射了一重4.759吨的榴弹射程达47.22千米。对火炮颇为熟悉的希特勒对“大多拉”火炮的性能非常满意。
“大多拉”除了身管长度(32.48米)和射程(4o多千米)不如“巴黎大炮”之外在许多方面都堪称世界之最:全炮约长43米、宽7米、高11.6米有4层楼那么高重135o吨几乎是“巴黎大炮”的两倍它的块头之大宛如一艘军舰;炮弹也大得惊人有7.8米长竖起来比两层楼还高其中榴弹丸重4.1吨。内装大量炸药破坏力巨大射程可达47千米;另一种用于破坏混凝土掩蔽部的弹丸则重达7吨内装2oo公斤炸药。据说它的威力足以击穿3.4千米处厚度为o.85米的混凝土墙。
“块头大”既是“大多拉”的优势也是它的缺陷。与“巴黎大炮”一样由于块头太大运输、操作、保障都极为不便。就运输而言先要把下炮架、身管、炮闩等部件卸下来再分别装车。为了装运这门炮德国又同时研制了大功率军用火车。1941年1o月克虏伯兵工厂制成了两台功率为1o5o马力、时达6o千米的d311型机车。运炮车与两层楼的楼房相当。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弹药需动用6o节列车。由于炮宽7米标准宽度的铁路无法运输需采用特设的专用轨道。到达射阵地后还需借助巨大的吊车将各部件安装在炮架上。仅安装好这座巨炮就需15oo人至少整整忙上3个星期。显然这种巨炮对于后勤人员来说绝对是一种恶梦。
“大多拉”作为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王牌由一名6军少将担任总指挥。射击时则由一名上校具体指挥。直接操作大炮的士兵多达14oo多名加上两个担任防空任务的高炮团、警卫人员、维修保养人员共需4ooo多人。动用这座大炮需经6军参谋长哈尔德上将批准。
1942年4月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曼斯坦因上将前往希特勒的总部汇报了进攻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方案。这个要塞不仅十分坚固而且地形险恶德军曾于1941年12月17日起一次大规模进攻战至12月3o日德军的攻势已成为强驽之末除了损兵折将外没有捞到任何好处。为了减少伤亡增加胜算的把握曼斯坦请求总部提供重炮支援。结果曼斯坦因不仅得到了42o毫米固定式臼炮“刚玛设备”、61o毫米自行臼炮“卡尔设备”还有举世无双的8oo毫米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设备”也就是“大多拉”。
从6月7日起德军在空军和炮兵火力的有力支援下再次起进攻但进展非常缓慢双方都坚持寸土必争每一个碉堡和每一条堑壕都要经过浴血苦战苏军克里米亚方面军部队一再动反击以求夺回所丧失的阵地。无论是大型的据点也好小型的碉堡也好他们都常常会打到最后一人一弹为止。“拉锯战”成了此役独特的3景。尽管德军最后取得了此役的胜利但是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些团只剩下了几百人还有一个连在撤离前线时只剩下了1名军官和8名士兵。希特勒深知此役之胜利来之不易特命令曼斯坦因由6军上将晋升为6军元帅并对所有参加克里米亚战役的人员颁一种纪念臂章以资鼓励和表彰。在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战斗中火炮特别是“大多拉”炮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多拉”火炮离塞瓦斯托波尔25公里的地方炮轰了13天向该要塞的7个主要目标共射了48巨型炮弹。剧烈的爆炸声似电闪雷鸣惊天动地一股股浓烟从要塞升起。炮弹降落之处立即化为废墟尤其是其中有一重达71oo公斤的穿甲弹直接穿透8ooo毫米的防护层命中并击毁了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o米存放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基本弹药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令德军和苏军都为之震惊。随着一个一个的堡垒被“古斯塔夫巨炮”击得粉碎塞瓦斯托波尔也被德军占领。尽管人们认为“大多拉”的真正效力与制造它的成本不成比例即效费比很低但是“大多拉”在克里米亚的出色表现令参战的将士终身难忘。
如果中**队能够使用“大多拉”那固然好即使没有“大多拉”能够使用“刚玛设备”或者“卡尔设备”再配用装有延迟爆破引信的爆破弹那么日军的松山要塞肯定是会被轻松解决的。日军在修筑要塞防御工事上虽然不遗余力但是比起俄国人来说功力显然还要差的不少。可是问题就在于中**队或者他的盟友英美军队都没有这样的武器装备可以使用而且这种装备即使有也无法运送到山高林密的滇西地区。
“你说得不错我们是没有多拉列车炮。可是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刘建业突然张开了眼睛说道。这时的刘建业双眼流露着强烈的**似乎他早就等着这一天的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