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听之任之。只有第五战区的李长官敢于公开要求最高统帅不要插手他第五战区的战场指挥。最高统帅到也是非常守信在李长官在任期间从来没有越俎代庖只是到了后来李长官离职以后他才又忍不住上阵了。也难怪桂系的小诸葛桂林行营的白主任曾经牢骚地把最高统帅评价为最多只能当好一个师长。
最高统帅的这一手实际上还是摆明了他不信任史迪威不肯像对史迪威做的承诺里那样把进入缅甸作战的中**队的指挥权交给史迪威。必要的时候他将亲自行使前线的指挥权。不过身处距离缅甸数千公里之邀的陪都做出的决定可能于战场形势相符合吗?
“我昨天晚上反复的看了地图。我觉得无论如何在仰光、庇古失守以后我军原定进至同古地区协助英军在仰光动反攻的计划必须重新考虑此后我军在缅甸作战绝对有必要使用纵深配备战略。我军应当以腊戍、密支那等缅北重镇为后方以位于缅北的旧都城曼德勒为中心集结主力于曼德勒附近诱敌深入待与日军交锋之后通过坚强防御挫败敌人的锐气再反攻突破之。”刘建业对林中将说道。
“说说看你的根据。”林中将看上去对刘建业的想法很有兴趣。
“我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的考虑:一是对英军在缅甸继续作战的决心我不表信任担心我**队倾力前突后后方空虚一旦战事不利将面临孤军深入的危险。他日有撤兵必要之时两**队必陷入绝对混乱之现象而出现空前之危机。二是怀疑我军和英军两支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我们和英国人在指挥权和联络上均不协调。仰光失陷前我国在指挥权上虽愿让步但英方并不愿意指挥我**队不愿承担由此而来的责任。仰光失陷后我们又对英国人不放心不愿将远征军交给他们指挥在共同指挥上的协商始终未获结果。就算是美国人愿意出来指挥恐怕现在两支军队都会不信任他们。三是英国长期殖民统治造成当地民众对英军反感甚至痛恨我**队作为英国盟军部队行动也必然受到影响而缅甸混乱的交通管理也将极大影响我**队的机动。在得不到民众支持又是出国作战地形生疏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在盟军一方情况下慎重行事应属必要。俗话说得好小心无大错。在战场上我们最好先尽量不犯错误再考虑适时的主动出击。”刘建业说道。
“实话跟你说委座的想法也是差不多就是这样。委座曾经考虑我国出兵缅甸最重要的是欲保住缅甸尤其是仰光的出海口获得盟国战略物资的接济仰光及东南亚地区失陷后这一目标已难以实现在英国方面未表现出坚守缅甸决心情况下我们当然也不愿为英国作嫁衣担当防守全缅的义务。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能够保住一条能够顺利得到外界援助物资的6地通道也就可以了。其他的我们不想太多。但是考虑到美国的意愿及盟国联合作战等诸多方面问题委座认为从缅甸撤军不太现实。”林中将对刘建业介绍着。
“委座的考虑确实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以我的看法比较符合我国利益的选择是先确保曼德勒地区在此作纵深防御伺机动反击。战略战术原则应当是战术上要取守势即以守为攻战略上要取攻势即以攻为守。以守作为攻守的重心。”刘建业考虑了一会对林中将说道。
“委座原来的想法就是集中远征军主力在曼德勒地区与日军进行作战。委座认为在曼德勒地区作战有几下几个好处:曼德勒扼缅北之咽喉为缅北广大地区之屏障同时又是我国经缅北西向印度公路、铁路交通之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保卫曼德勒既可使缅北地区充当我国大西南地区的缓冲使大西南地区免受日军的直接威胁又可保住我国经缅甸至印度的对外通道维持获得外援的间接途径符合我国的战略利益。也就是说仰光失陷后守住曼德勒即是我国在缅作战的最大利益目标。同时一旦作战失利我**队以曼德勒为中心后有密支那、腊戍等稳固据点撤兵也较为容易。另外从缅甸地形看以曼德勒为界以南多平原地区以北则为山地依托山地作防守战对武器配备较落后的我**队也显然更为有利。”林中将说道。
“这个想法实际上是很好的如果我们能够守住曼德勒固守以曼德勒为起点之斜线得以保住密支那与腊戍使中国与印度间公路铁道之交通不致中断就能保住缅西北的大片土地。这样我们就对日军形成可进可退的态势同时还能继续获得外界援助物资。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就可以从曼德勒向下缅甸的日军动反攻。这样的战略构想为何没有实行呢?”刘建业不解的问着林中将。
“还不是因为那个老头。”林中将指着史迪威的背影对刘建业说道。
“这个我知道他一心想着要我们从同古向仰光反击然后再打到毛淡棉等地。把日本人赶出缅甸。只是在目前的局势下这可能吗?以我们的这点力量能够守住上缅甸就不错了哪里能奢望反攻?那个老头在陪都还居然说立即动进攻这个时候我**队不过刚刚出动大部分部队尚在国内十日之内反攻的说法近乎天方夜谭。而且我敢说只要一进入缅甸的日军第15军作战不顺利日本南方军肯定会征调更多的精锐部队到缅甸作战的。到时候我们能不能活着回的去都成问题了。”刘建业对林中将说。
“我最担心的是那个老头一旦到了缅甸就会自行其是的。”林中将担忧地说道。
“我想他一定会的。我看得出来他的个性很固执在陪都的时候他还能暂时表态放弃反攻仰光的计划但是一旦他到了缅甸以后那里就没有人可以直接制约住他了。以他的个性他肯定会把校长的计划全部忘得光光立即准备将其在缅甸动反攻的计划付诸实施。”刘建业也对此表示了担忧。
在原先的那个时空里史迪威以中国远征军指挥官身份抵缅甸后立即就准备将其在缅甸动全线反攻的计划付诸实施完全不考虑最高统帅的意见。史迪威的权限是缅甸战役初期一个颇引起注意的问题最高统帅通常被指责为对史迪威放权不够并实行遥控史迪威本人事后也一再抱怨自己权限不足并将失败主要责任归之于此。对这一问题先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就缅甸战场言史迪威的身份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及中**队在缅指挥官因此史有执行、贯彻中国战区统帅基本作战意旨的义务与责任这一点最高统帅在与史迪威谈话时曾明确加以指出而史也以此为当然。其次史迪威作为中国远征军的指挥官有权在中国统帅部指挥下行使前线的具体指挥权。
在具体指挥权上应该说这一时期最高统帅是准备予史迪威充分权利的。3月4日最高统帅在腊戍接见代理远征军司令官的第五军杜军长时当面表示其归史迪威指挥并命令其对史绝对服从。虽然当杜军长反问如史迪威命令不符合最高统帅本人决策应如何对待时最高统帅没有明确答复但是在回到重庆后最高统帅又特地给杜军长写了一封亲笔信说明必须绝对服从史迪威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要在总体战略以外最高统帅希望并明确史迪威应真正行使权力。
可见不管最高统帅内心是否情愿抑或此前他如何进行指挥在美国派遣的参谋长史迪威面前他的行动是谨慎的。其实当时史迪威本人也为此感到庆幸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人接受了我的地位这近乎奇迹。”当然由于中、美两种军事文化和传统的不同施予者和接受者可能在权力的理解上出现了差异在最高统帅看来指挥权只意味着在他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的具体实施权而在史迪威看来指挥权即意味着他应该有驾驭整个战场的权力其中当然包括对战略指导的变更这又是最高统帅当时尚不愿也不能接受的史迪威感到的权力不足更重要的可能就在于此。
由于史迪威在战略思想上与最高统帅有着根本的分歧而史迪威又并不想放弃自己的见解远征军的整体战略必
第二百三十五章 在飞机上-->>(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