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2日美国与哥伦比亚签订了《.尔兰条约》。该条约纯粹是席尔瓦草案的粗暴翻版。哥伦比亚媒体一致认为《海约翰-埃尔兰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号召人民起来反对甚至提出.寸权不能失、寸土不可丢.的口号。
美国驻哥伦比亚公使也不得不承认:.哥伦比亚舆论在情绪上是坚决反对批准条约的他们把这个条约看成是强国企图花几个小钱来剥夺它所享有的世界上最有价值地财富!.19o9年5月17日。美国参议院悍然批准了《海约翰-埃尔兰条约》但812哥伦比亚国会慑于公众压力否决了这个条约。
巴拿马的独立
《海约翰-埃尔兰条约》遭到哥伦比亚否决后。美国转而策动巴拿马独立这样在夺取运河的开凿权时就不必再与讨厌的哥伦比亚国会打交道了。甚至连那个默不作声的运河公司也可以一起抛开让他们与哥伦比亚车皮去吧。
长期以来巴拿马就存在独立倾向1821年。西班牙独立时不情愿地与委内瑞拉、厄瓜多尔一起成为了大哥伦比亚联邦共和国的一员然而巴拿马的精英阶层对于这个纯粹由玻利瓦尔的个人魅力拼凑起来的联邦国家缺乏认同感为此波哥大地中央政府不得不多次用武力镇压巴拿马的独立运动其结果是增加了仇视和膜。183o年当所谓的大哥伦比亚联邦共和+.拉纳达共和国的一个省。
一方面巴拿马地精英阶层抱怨哥伦比亚在与美国的条约中出卖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这个城市的经济又因美国游客地涌入而受益1896年巴拿马的人口增加到31.6万铁路的修建和运河工程的展开使巴拿马的精英阶层对未来充满了幻想。
当美国与法国、哥伦比亚为运河租让权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时巴拿马的精英阶层很忧虑他们意识到哥伦比亚国内过于激忿地爱国情绪会使运河开凿成功的前景变得暗淡而当法国运河公司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时巴拿马人深切地感到了对自身利益的巨大威胁。
与此同时深陷危机的法国运河公司的董事和股东们也为未来感到焦虑公司的董事兼总工程师菲利普.比诺.瓦里亚为了将公司以合理的价格出售给美国自愿充当后者与巴拿马独立者之间的联系人瓦里亚的想法得到美国律师威廉.纳尔逊.克伦威尔的赞同后者是公司大股东的代言人。这样美国、巴拿马独立者和法国运河公司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利益共同体。
614美国《纽约世界报》表文章鼓吹如果哥伦比亚政府一意孤行仍然为美国收购运河公司的租让权设障则巴拿马人民为捍卫自身利益应该脱离哥伦比亚而独立。独立起义的具体计划8阿马多到纽约会见了克伦威尔和瓦里亚得到了美国政府将会支持独立起义的消息瓦里亚表示他已得到西奥多罗斯总统和米尔顿.海约翰国务卿的明确承诺美国政府将承认巴拿马独立并保护革命者。
9月1日美国国务院将起义需要的文件等物品交给了瓦里亚包括军事计划、密电码、独立宣言文稿、巴拿马宪法、国旗等等瓦里亚自己预支了5o万法郎给阿马多。作为起义经费。
1o月2o日阿马多返回科隆。他虽对此行的成果感到欣慰但又得光凭一个法国人地承诺就拿自己的命运、事业甚至生命去冒险有些不妥关键时刻阿马多地妻子多尼亚.玛丽亚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这时经过革命者的游说再加上5美元的赠款哥伦比亚驻军司令埃斯特万.乌埃尔塔斯决定加入“爱国者小组”。这对起义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很快阿马多又用3.5万美元收买了一位哥伦比亚炮艇艇长展到这一步哥伦比亚政府终于察觉了巴拿马政局的异常动向立即派名将军率4o名士兵乘一艘炮艇前往科隆以防非常事变+巡洋舰“纳什维尔.”号突然开进科隆港公开阻止哥伦比亚军队进入巴拿马城。
11月3两位将军刚到巴拿马城。下午17时就被已经叛变的乌埃尔塔斯逮捕了阿马多通知美国领事馆巴拿马已经与哥伦比亚正式脱离关系阿兰戈父子在巴拿马城的大教堂广场。当众宣布成立巴拿马临时执政委员会委员会地成员包括巴拿马精英分子和美国铁路公司的高级职员。
当晚巴拿马市议会举行特别会议承认了这个新政权。114日巴拿马举行群众宣布独立推选阿马多为共和国任总统阿马多在会上致辞时高呼:“巴拿马共和国万岁!罗斯福万岁!美国万岁!”的口号成为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趣闻。
对于巴拿马的独立一位美国参议员写道:巴拿马人民是站起来了。像41个人一样!因为巴拿马独立起义是在美国支持下由7个巴拿马人和34个美国人策划的。古斯塔夫.阿道夫.梅利安德写道.巴拿马是为了便宜而嫁给美国‘是一个损害主权的杂种国家。.
埃里克.莱昂则认为巴拿马是一个得了萎缩症的国家.。巴拿马独立后美国立即催促新政府签订运河条约瓦里亚被巴拿马政府任命为驻美国公使授予签订运河条约的全权。o9年11月18美国与巴拿马共和国签订了《美国与巴拿马共和国关于修建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地通航运河的专约》简称“美马条约”或“海约翰-布诺.瓦里亚条约”。
条约规定美国保证巴拿马的独立巴拿马把宽1o英里方公里的运河区交给美国永久占领、控制巴拿马湾中地一些岛屿也交给美国使用美国一次性付给巴拿马1ooo美元自1913起每年支付25万美元第三条甚至明确规定巴拿马共和国不得在运河区权这就把运
第五十二节 巴拿马运河 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