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张力。就算评委能抛开一些地域性的成见,双方也是高下立判。一个来自比利时的女评委不禁摇了摇头道:
“这支《牧童短笛》创作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也是震惊了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是相当了不起的,可为何到了今天...这真是一个悲哀”!
“呵呵,艾薇儿,我的看法却与你有些不同”。旁边一个谢顶的中年男子接过话茬笑道:“这支《牧童短笛》的创作毕竟年代久远,究竟是谁写的已不能考证...”
“劳伦斯,你是在怀疑这支《牧童短笛》不是中国人写的”?另一个英国评委则有些不以为然,“你们法国人倒还真有想象力。这支曲子运用的虽然是我们西方的复调手法,但它真正内蕴的则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除了中国人谁还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我们法国人确实是很有想象力的”。法国评委劳伦斯闻言也不生气,“没错,大家都说这支曲子是中国作曲家贺绿汀糅合了西方作品技法而写的,但反过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为它是一个西方人借鉴了中国乐风而创作的一个作品呢?要知道当时在中国的法国人很多...中国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不行的,但‘盗版’的能力却是很强。定是中国人将我们法国音乐家的作品窃取过去然后占为己有了...”
一众评委嬉笑连声,也不去理会这个意淫功夫一流的法国人。
此时刘一山的演奏也已到了尾声,紧绷的双手渐渐松缓了下来,琴声再现第一片段的主题,乡情浓郁。人们似乎看到了村野纵情的对歌、老牛背上忘怀的短笛、青山脚下潺潺的流水...直到眼前一片洋洋大观,出现蔚蓝的天空与悠悠的白云时,琴音才“铮”的突发出终了的一声轻响,余音渺渺,历久不止...
现场一片寂静,突然,看台上爆发出了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人们都疯狂了,许多人甚至在相互拥抱庆祝,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场比赛己方已是胜定无疑的了。
刘一山却是一脸的沉重之色。方才也是一时
第一百九十五章 失利-->>(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