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规则的重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整了一下麦克风,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掠过前排那些掌控规则的面孔,也掠过中后排那些来自日本、韩国、欧洲中小企业的代表,那些他在会议间隙有过接触的、眼中藏着不甘与期待的面孔。

    他深吸了一口气,没有按照助理准备好的、充满技术术语和数据的讲稿发言。

    “尊敬的各位**,各位代表,”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出,清晰而沉稳,带着一种不同于之前所有发言的质感,“我是颜旭,来自中国的‘新旭日’联盟。”

    他顿了顿,仿佛在组织语言,又像是在积蓄某种力量。

    “几天来,我坐在这里,聆听了许多关于技术路径、架构优化、协议效率的精妙论述。这些都很重要,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基石。”他的语气很平和,却莫名地吸引人,连前排一些原本心不在焉的代表也抬起了头。

    “但在此刻,我想暂时抛开那些复杂的技术参数,分享一个故事。”他的目光变得深远,仿佛穿透了会场的墙壁,看到了遥远的过去,“一个关于我们——‘新旭日’,以及无数像我们一样的后来者——的故事。”

    他开始讲述,语调不高,却带着一种真实的力量。他讲述了“旭日”初创时对核心技术的渴望与无奈;讲述了在全球化供应链中,如何因为一颗小小的芯片、一项关键的标准而被“卡住脖子”的窒息感;讲述了被迫走上自主研发“琉璃”这条艰难道路的决绝;也讲述了在欧洲市场,如何面对专利诉讼的明枪、做空报告的暗箭,如何在质疑与壁垒中,用一次次的故障排查和技术验证,去赢得那一点点宝贵的信任。

    他没有诉苦,没有指责,只是平静地陈述,像一个记录者,将一家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挣扎、奋斗与坚持,娓娓道来。他的话语里,没有煽情的愤怒,只有冷静的反思和一种不屈的韧性。

    会场里异常安静,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在回荡。许多中小企业的代表,从他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那种在巨头阴影下求生存、谋发展的共同命运。他们不再将颜旭仅仅视为一个来自中国的竞争者,而是看作一个同样在努力打破桎梏的同行者。

    “我们花费了巨大的代价,翻越了技术的壁垒,应对了法律的挑战,承受了资本的狙击,”颜旭的声音略微提高,目光变得更加锐利,扫过全场,“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商业的成功。更是因为我们相信,技术的进步,最终应该服务于更广泛的连接,更高效的协作,更应该赋予每一个参与者公平的机会。”

    他停顿了一下,将最后的目光投向**台,投向那些规则的制定者们,语气坚定而充满力量:

    “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下一代工业物联网的标准,其最终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筑起更高的墙,划分更清晰的势力范围,巩固某些固有的优势。”

    他的话语如同利剑,直指标准制定中潜藏的垄断与排他本质。

    “它应该是为了——拆除阻碍!是为了让来自世界不同角落、不同规模的工厂里的机器,无论它们体内流淌的是哪家的芯片,遵循的是哪套初生的协议,都能更顺畅、更安全、更高效地对话!是为了创造一个真正开放、互联、充满活力的智能工业未来!”

    “这,才是标准应有的重量和方向!”话音落下,会场陷入了一片短暂的、近乎凝滞的寂静。

    然后,掌声,从会场中后排,从那些日本、韩国、欧洲中小企业的席位区域,率先响了起来。起初是零星的,带着些许迟疑,随即迅速蔓延、汇聚,变得热烈而持久。这掌声,是对他故事的共鸣,是对他观点的认同,更是对一种新可能性的期待。那位“松下部品”的代表用力地鼓着掌,那位“三星Techwin”的代表一边鼓掌一边向颜旭点头致意。

    颜旭站在台上,微微鞠躬。他没有看通天集团代表的方向,但他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理查德·米勒席位的那道目光,变得格外冰冷而锐利。

    米勒的脸色阴沉,他紧紧盯着台上的颜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和他背后的通天集团,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颜旭,这个来自东方的挑战者,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拥有不错技术的企业家或一个难缠的商业对手。

    他开始具备了一种更难以对付、更难以掌控的力量——思想的影响力。他正在尝试用价值观和愿景,去凝聚共识,去挑战旧的规则逻辑,去争夺定义未来的话语权。这比任何一项具体的技术专利或市场订单,都更具颠覆性。

    颜旭走下讲台,回到自己的座位。周围的掌声渐渐平息,但他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他或许依旧没有投票权,但他已经投下了一颗思想的石子,在这潭看似深不见底的规则之水中,激起了不容忽视的涟漪。破壁之路,虽远必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