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时光胶囊与青石板上的年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没有绝对的黑与白,只有愿不愿意走向光的人。”他拿起毛笔,在报纸边缘写下:“2024年,红鲤巷的孩子们,正在新学校里读这张报纸。”

    夜深了,书坊的灯还亮着。林默和江晚棠趴在柜台上,看着窗外的老槐树,月光透过枝叶,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星星。

    “你说,明年打开时光胶囊时,会有新邻居吗?”江晚棠轻声问。

    “肯定会的。”林默的目光落在巷口的招租牌上,那里写着“红鲤巷有空房,欢迎来住”,是他和江晚棠一起写的,“说不定会有位会修旧书的老先生,或者开面包店的年轻夫妇,他们会问‘这棵树为什么这么粗’,我们就告诉他们,因为它记着所有人的故事。”

    江晚棠笑着点头,从口袋里掏出颗糖,是当年照片里林默塞给她的那种水果糖,糖纸已经皱了,却依旧闪着光:“给你,就当是补当年的。”

    林默剥开糖纸,甜意漫过舌尖,像回到了1995年的那个下午——阳光正好,槐花落在校服上,女孩的发卡歪在发间,而他的口袋里,藏着颗想送却不敢送的糖。

    时光或许会老,青石板或许会磨平,但有些味道,有些温度,会像老槐树的年轮,一圈圈刻在红鲤巷的记忆里。

    书坊的灯终于熄了,月光把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落在青石板的红鲤图案上,像给鱼添了对翅膀。明天的太阳升起时,新的脚印会覆盖旧的痕迹,新的故事会长在旧的时光里,而红鲤巷的风,会带着所有的温暖与期待,一直吹下去。

    晨光漫过“鲤声书坊”的窗棂时,林默正蹲在柜台后整理苏妄生送来的旧报纸。最底下压着张泛黄的节目单,红鲤巷小学1998年文艺汇演的,上面用铅笔圈着个节目——“双人舞《槐树下》,表演者:林默、江晚棠”。

    “你看这个。”他把节目单推给正在煮咖啡的江晚棠,“当年你非要穿我妈做的蓝布裙,说转圈时像蝴蝶。”

    江晚棠的手顿了顿,咖啡壶“咕嘟”冒了个泡。她拿起节目单,指尖抚过那个歪歪扭扭的圈,突然笑出声:“结果裙子太长,你踩住裙摆摔了个屁股墩,台下笑成一片。”

    “还说呢,”林默挑眉,“是谁吓得忘了动作,抱着柱子哭着说‘蝴蝶翅膀断了’?”

    正擦桌子的苏妄生凑过来:“我记得这事!后来校长给你们颁了个‘最可爱表演奖’,奖品是两本带香味的笔记本。”他突然一拍脑门,“我家阁楼好像还留着当时的录像带,晚上找出来给你们看?”

    “别!”林默和江晚棠异口同声,随即相视一笑。有些童年糗事,藏在记忆里就好,真要搬出来,脸红得能媲美书坊新腌的梅子酱。

    上午的书坊格外热闹。陈婆婆挎着竹篮来送新蒸的米糕,篮子里垫着块蓝印花布,是当年给江晚棠做裙子剩下的料子:“看我给孩子们带了什么?”她掀开布,里面躺着十几个小布包,“昨儿跟张婶学的桂花糕,每个包里都塞了片槐树叶,吃着就像回到小时候。”

    孩子们围着竹篮叽叽喳喳,小手捧着布包,吃得嘴角沾着白霜。最小的毛豆举着半块糕跑过来,奶声奶气地问:“林默哥哥,槐树叶为什么要跟糕放在一起呀?”

    林默刚要开口,江晚棠已经蹲下身,指着窗外的老槐树:“因为呀,这棵树看着我们长大,我们吃的每口甜,都沾着它的影子呢。”她说着,忽然注意到树干上新刻了行小字——“毛豆到此一游,2024年春”,笔画稚嫩,带着孩童特有的歪扭。

    “这小家伙,”她笑着摇头,眼里却漾着软意,“跟当年的林默一个样,总爱在树上留记号。”

    午后,邮差老王推着绿色的自行车进来,车筐里放着个牛皮纸包:“林默,北京寄来的,说是给书坊的。”拆开一看,是套《红鲤巷民俗志》,扉页上写着“赠鲤声书坊——王老先生”。

    “是讲老故事的王爷爷!”江晚棠翻着书页,眼睛亮起来,“他说要把收集的传说都整理成书,没想到这么快就寄来了。”书里夹着张字条:“巷口的石榴该剪枝了,当年你奶奶总说,剪了枝才结得密。”

    林默摸出修枝剪:“走,去看看石榴树。”

    巷口的石榴树比去年粗了圈,枝桠伸得老长,快遮到苏妄生家的窗台了。江晚棠踩着板凳扶枝,林默站在底下修剪,剪刀“咔嚓”轻响,断枝落在青石板上,带着新冒的嫩芽。

    “当年就是在这棵树下,”江晚棠突然开口,“你把捡到的发卡还给我,说‘藏在树洞里不会丢’。”

    “你还骂我多管闲事,转身就把发卡又塞进树洞。”林默笑着回嘴,“结果第二年春天,发卡被新芽顶了出来,锈得只剩个骨架。”

    苏妄生抱着录像带路过,听见这话停住脚:“原来那发卡是这么回事!我妈总说,树下埋着宝贝,让我别乱挖。”他

时光胶囊与青石板上的年轮-->>(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