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在流动,如同山间的薄雾,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
他不知道,这就是天地间游离的元气,是武者梦寐以求的修炼根基。后天武者锻体、通脉,便是为了打通自身与天地元气的桥梁,从而凝练出内力。而这《黄庭经》的吐纳法门,直指本源,竟能让他一个毫无武道根基的凡人,直接感应到元气的存在!
他沉浸在这种奇妙的感应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伤痛,甚至忘记了饥饿。不知过了多久,当他从这种状态中醒来时,惊愕地发现,身体的疲惫竟一扫而空,左臂伤口的刺痛也减轻了大半,精神更是前所未有的清明、饱满!
“这……这就是陈老丈说的‘活人之路’?”云宸心中震撼无以复加。他意识到,自己得到的,恐怕是远超想象的宝物。
接下来的日子,他便在这幽谷石室中住了下来。白日里寻找食物,探索这片不大的河谷,确保没有危险和出路(结果自然是令人失望的,四面绝壁,猿猴难攀)。夜晚,他便借着月光或自制的松明,研读《黄庭经》,尝试那神奇的呼吸法。
他进展极慢,经文深奥,许多地方只能连蒙带猜。但他最大的优点便是耐心和悟性。他自幼在山中长大,观察飞鸟走兽,花草枯荣,对自然之气的变化本就敏感。此刻结合经文,竟隐隐有所印证。
“阴阳升降,如环无端……”他看着河谷中昼夜交替,水汽蒸腾又凝结为露,若有所悟。
“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他想起山间的青藤,看似柔软,却能缠绕崩裂巨石。
这些道理,一点点融入他对呼吸的调整,对自身“气感”的引导之中。他并不知道具体的经脉穴道,只是本能地引导那微弱的“气”在体内流转,滋养伤处,涤荡疲惫。
半个月后,他左臂的伤口已然愈合,只留下一道浅粉色的疤痕。而他的身体,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目光更加锐利,耳力更加聪敏,脚步更加轻健,甚至一拳打出,也隐隐带着破风声。这并非他刻意修炼武功,而是身体在《黄庭经》的滋养下,自然而然的蜕变。他已不知不觉,踏入了后天武者的门槛——锻体之境,并且根基之扎实,远超寻常苦练者。
这一日,他在探索河谷上游,靠近那河水注入的洞穴时,有了新的发现。在洞穴旁一片被泥石半掩的坡地上,他看到了一截灰白色的东西。
好奇心驱使他上前,用手扒开泥土和碎石。那赫然是一具完整的人类骨骸!
骨骸呈盘坐姿势,不知在此经历了多少岁月,血肉早已化尽,只剩下光洁的骨架。骨质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玉色,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竟没有丝毫阴森之感,反而透着一种庄严与祥和。
在骨骸的指骨间,扣着一枚颜色深暗的玉简。而在骨盆位置,则散落着几块腐朽的布片,以及一柄锈迹斑斑、几乎与铁锈融为一体的短剑。
云宸心中肃然。这位前辈,想必也是坠崖至此,最终在此坐化。他对着骨骸恭恭敬敬地行了三礼,低声道:“晚辈云宸,遭难坠崖,误入前辈安息之地,打扰之处,还请见谅。”
他小心地取下那枚玉简。玉简触手温凉,上面刻满了比《黄庭经》更加细小、更加复杂的符文,他一个也看不懂。
他又看向那柄短剑。剑身完全被铁锈覆盖,看不出本来材质,但入手却异常沉重。他轻轻一拔,剑身与剑鞘几乎锈死在一起,用了不小的力气才“铿”的一声抽出半截。露出的部分也是锈迹斑斑,刃口钝缺,仿佛随时都会碎裂。
“看来是位不得志的前辈,连佩剑都腐朽至此。”云宸心中暗叹,对这具骨骸更多了几分同病相怜之感。他将短剑归于鞘,与玉简一同收起,打算找个地方将这位前辈妥善安葬,以免曝尸于此。
就在他准备动手搬动骨骸时,目光无意间扫过骨骸盘坐的地面。那里,似乎有一些刻痕。
他拨开浮土,看到地面上刻着几行小字,字迹与《黄庭经》上的篆文同源,但更加凌厉,透着一股不甘与决绝:
“吾乃丹阳子,遭叛徒暗算,坠此绝谷。道基已毁,回天乏术。《黄庭》虽妙,难续道途。留此玉简,以待有
第二章:幽谷秘典 初窥道途-->>(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