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的天下大靖。
则是间歇性地提拔施恩于底层宗亲,将其安插进各地基层官僚体系。
这才算更具实际意义的天下归心!
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大顺一朝,基层候补官员人数的充裕。
......
建国之初,王爵多有封地。
到了当下这一代女帝,这种实封王爵,早已经被分化的没了踪迹。
只剩下各处王府所在城邑的象征性封地。
这已是中央朝廷为防宗亲铤而走险,留下的最后保障。
它确保了封王嫡系子孙,即便落魄,也始终有一只‘铁饭碗’,不至于沦为真正的无产者。
大顺朝一连几代皇帝的努力,成功把宗亲们忽悠的找不着北。
以至于等那些封王们反应过来。
他们的庶子分脉,泛滥成灾,早就止不住了。
这些落魄宗亲。
混得好的,能出将入相。
混得不好的,子孙后代去当乞丐也毫不奇怪。
这种现状,使得大顺王朝宗亲的上下限都极为极端。
然而,有一点是确定的。
作为受领皇权恩惠的实际受益人。
这些不起眼的刘氏宗亲,往往是官场中,对大顺皇室支持立场更坚定的拥趸。
刘德璋自称‘布衣’,那他的父祖,以前显然就混的不怎么样。
但他看样子又读得起书,家境贫寒倒是也不至于。
被征召举官之前,刘德章的家世更可能是偏向于商户一类的富裕平民。
李煜现在对这位县丞在信中的各种忠心勠力,长叹短嘘,不再感到意外。
天下崩坏,最心痛的一批人,就数他们这些受惠宗亲了。
反倒是李氏武官,平日大都不怎么关心幽州以外的局势。
这些刘氏宗亲,本来躺平就能幸福美满。
如今,反倒是看不到希望......
这种极端的落差,并非人人都能承受住的。
刘德章的自尽,固然是他身陷官驿、受困囹圄的绝望体现。
其性情或许刚烈,但更深层地,还是其对局势发展的彻底悲观。
他选择割腕这种慢性且痛苦的方式了结自己。
与其说是求死,不如说是对眼前绝境的无声控诉,以及对未来苦难的提前逃避。
信纸至此,血迹晕染成片,模糊不清。
李煜目光细致,凭借着残存的笔迹和字形,艰难地辨认出了后续的内容。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
‘下官巡视春耕之末,有民连夜奔逃至官驿求告。’
‘言贼人生啖乡亲四邻,肆无忌惮,死伤者众,求驿卒援手。’
第172章 生耶?死耶?-->>(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