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工欲利其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小名是三!三蛋子!”

    教授挥了挥手表示自己记住了,继续规划:“在乌鲁木齐置办好车辆和油料等问题后,按照我以前在地图上的标记和我记忆中的方向前进,离开任何成型的道路后,进入戈壁。最后的那一段路,将是真正的荒野求生,没有路,没有信号,只能依靠指南针、地图和我当年的记忆碎片了,这一趟可能是玩命。”

    三蛋子忍不住插嘴:“教授,那地方……真有您说的那么神?龙脉结穴,王侯大墓?”

    教授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绝不会错!那种气势,那种天然形成的拱卫朝揖之势,是人工无法营造的。下面埋着的,绝非等闲之辈。柴世武信里那支‘金发碧眼’、‘龟甲阵’的军队,更让我确信,那片区域在唐末甚至更早,可能存在着我们认知之外的、具有高度组织性和独特文化的势力群体。这个大墓,很可能就是解开这些谜团的关键!”

    他的话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瞬间驱散了我们心中因路线模糊而产生的一丝疑虑。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开始分头秘密准备。教授负责制定详细的装备清单和掏钱。清单之详尽,远超一次普通的野外调查,更像是一次小型的军事探险或盗墓行动——当然,我们在内心始终坚称这是“私人考古勘探”。

    装备清单核心部分:

    1.大功率手电筒、头灯及备用电池两箱,甚至还包括了一台手摇发电机,一台小型柴油发电机。

    2. 导航与定位: 除了教授那本泛黄的笔记本和记忆,我们配备了最好的指北针、等高线地形图(教授通过私人渠道弄到的旧版军用地图,比民用版详细得多)。令人惊喜的是,教授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台早期的手持GPS设备,虽然精度和稳定性远不如后世,但在茫茫戈壁中,这无疑是给我们上了一道宝贵的保险。

    3. 勘探工具: 这是核心中的核心。为了避免引起研究所注意,我们没有动用所里的任何专业设备。教授动用了他的私人收藏和人脉,搞到了几把造型怪异的铲子、毛刷、筛子、测量皮尺、画板、绘图纸、以及大量的标本袋和标签。他还特意准备了一架徕卡牌的旧望远镜,观测距离极远。

    4. 生存保障: 高原(戈壁)专用帐篷三顶,加厚防潮垫,羽绒睡袋(应对新疆巨大的昼夜温差)。便携式煤气炉、卡斯炉、铝锅一个、足够的压缩饼干、罐头食品、脱水蔬菜、大量食盐、白糖和维生素片。饮用水是重中之重,我们在乌鲁木齐根据车辆空间装满25升的塑料水桶。

    5. 安全与医疗: 一个内容详尽的急救包,包括止血带、纱布、消毒药水、抗生素、止痛药、蛇药(尽管教授说那片戈壁毒蛇不多,但以防万一)以及治疗肠胃不适和感冒发烧的常用药。

    6. 其他杂项: 相机和足量的胶卷(记录地貌和可能发现的遗迹)、笔记本、铅笔、防水袋(保护重要资料)、结实的长筒皮靴、防风沙的冲锋衣裤、宽檐帽、防晒霜、护目镜……

    物资的采购分散进行。我利用周末跑遍了省城的各个劳保市场和户外用品店,分批次购买那些不引人注目的物品。三蛋子则发挥他本地人的优势,在一些乡镇集市上采购食物和普通工具。反正少量多批次购买避免引起异常惹得别人关注我们。

    至于车辆我们觉得还是在新疆本地采购一台并且进行必要的改装。

    经费像流水一样花出去。教授果然兑现了他的承诺,没有让我们出一分钱。看着他拿出存折,取出大半生的积蓄,我和三蛋子在感动之余,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这次行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五十万的承诺像一

第十章 工欲利其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