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章 帝后同心谱新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中原与西域、安息国的重要枢纽,今年通过通商口岸的商队已超过一千支,中原的丝绸、瓷器与西域的玉石、马匹、安息国的香料在通商口岸进行交易,不仅让各方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赵毅还在奏报中提到,安息国的使者近期将抵达京城,希望能与大靖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互通有无。

    萧景珩得知消息后,与凌燕商议道:“安息国主动提出建交,是大靖 ,国力强盛的体现。我们应当好好接待安息国的使者,与他们签订友好通商条约,让大靖的商队能更安全地前往安息国,也让安息国的货物能更方便地进入中原。”

    凌燕点头赞同:“陛下说得是。我们还可以邀请安息国的使者参观京城的工艺学堂、火器作坊与州县学堂,让他们看看大靖的发展与繁荣,这样不仅能增进两国的友谊,还能吸引更多的国家与大靖建交,让大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数月后,安息国的使者抵达京城。萧景珩与凌燕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随后又带着使者参观了京城的工艺学堂、火器作坊、州县学堂与常平仓。当使者看到工艺学堂里工匠们改良的脚踏织布机,看到火器作坊里威力强大的新式火炮,看到州县学堂里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模样,看到常平仓中堆积如山的粮食时,不禁对大靖的繁荣与强大赞不绝口。

    在与安息国使者签订友好通商条约时,使者感慨地说道:“大靖的繁荣与强大,超出了我的想象。陛下与皇后娘娘的贤明,更是让我敬佩。我相信,与大靖建交后,安息国与大靖的贸易会更加繁荣,两国的友谊也会天长地久。”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十年。这十年间,大靖的国力不断增强,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江南的水稻亩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中原的荒地大多被开垦,西域的绿洲变成了粮仓,北疆的游牧部落过上了定居的生活,通商口岸的数量增加到了十个,与大靖建交的国家超过了二十个。州县学堂的数量突破了五百所,几乎所有的孩童都能上学读书,甚至有不少女子也进入学堂学习,成为了女先生、女工匠。

    太子萧承煜已长大成人,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熟悉农耕、水利、通商等实务,多次代萧景珩巡视各地,处理政务,深得百姓与官员的认可。萧景珩与凌燕看着太子成熟稳重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 —— 他们知道,大靖的未来有了可靠的继承人。

    这年冬至,宫中再次举办家宴。此时的萧景珩与凌燕已不再年轻,眼角有了细微的皱纹,但眼神依旧温和而坚定。萧承煜坐在他们身边,正与弟弟妹妹们讨论着如何进一步推广新的农耕技术。沈太傅虽已年过八十,却依旧精神矍铄,正与徐大人、赵毅等人谈论着西域的通商情况。

    家宴进行到一半,萧承煜起身,端着一杯酒,走到萧景珩与凌燕面前,恭敬地说道:“父皇,母后,这十年间,大靖能有这样的盛世,都是您二位的功劳。儿臣敬您二位一杯,愿父皇与母后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萧景珩与凌燕接过酒杯,与太子碰了碰杯,眼中满是笑意。凌燕看着殿内欢声笑语的众人,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她想起自己穿越到这个时代的初心,不过是想好好活下去,没想到却与萧景珩一起,创造了一个属于大靖的盛世。

    夜深人静时,凌燕与萧景珩并肩站在御书房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雪景。萧景珩握住凌燕的手,轻声说道:“凌燕,这十年,辛苦你了。若不是你,大靖不会有今天的样子。”

    凌燕靠在萧景珩的肩头,轻声回道:“陛下,我们是夫妻,更是大靖的守护者。能与你一起,看着大靖一点点变好,看着百姓们安居乐业,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覆盖了宫墙、田野、村庄,也覆盖了大靖的每一寸土地。这雪,是瑞雪,预示着来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雪,也见证了一个盛世的诞生与延续 —— 一个由一位来自现代的女子与一位心怀天下的帝王共同缔造的盛世,一个百姓安乐、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的盛世。

    数百年后,《大靖史》中这样记载:“景珩帝在位三十五年,明德后辅政,推行新政,兴水利,办学堂,通商路,抚边疆。终成盛世,民殷国富,边疆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夷来朝,世称‘景明盛世’。明德后,助景珩帝安天下,百姓敬之,称‘救世皇后’。景明盛世,为大靖千年之巅峰,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而这段传奇的开端,不过是那年春天,一位来自现代的企业高管,在永宁侯府的庭院里,作为长姐,牵着年幼的凌轩的手,望着家庙的方向,心中默默许下的那个愿望 —— 愿此生,能护好身边的弟弟,能让犯错的妹妹有改过的机会,能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做些实事,也为自己,在这陌生的时代,寻得一份安稳与温暖。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