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九章 邺城定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抬手,用一个简单的手势制止了郭嘉可能更进一步的、带有攻击性的嘲讽。他理解那些老臣的心理,那是一种对旧有秩序、习惯和荣耀的深深依恋,也是一种对权力中心彻底远离他们经营多年、熟悉无比的环境的潜在恐惧与失落。但他更清楚,历史的车轮必须向前,沉溺于过去,只会被时代抛弃。“不必与他们过多争论,亦不必苛责。”刘湛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迁都之意已决,此乃既定国策。着尚书台即刻明发诏令,以朝廷名义,公告天下,使四海咸知。愿意随迁者,朝廷妥善安排行程、住所,保障其权益;不愿者,亦不强求,可留任长安相关职位,或准其致仕荣养,务必给予足够的体面和优待。至于杨司徒等人……”他略一沉吟,“他们是汉室老臣,声望素著,多加抚慰,可授予太傅、太保等高位虚衔,厚其俸禄赏赐,示以尊崇,使其安心即可。”

    “主公英明,思虑周详。”荀衍心中暗叹,眼前这位年轻的主公,手段是越来越圆融老练了。既坚持了原则和方向,不容动摇,又在具体操作上极富弹性,照顾了各方的面子和情绪,让人即便心中不愿,也挑不出太大的错处,只能顺势而为。这份政治智慧,远比单纯的军事才能更为可贵。

    迁都的决策,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万钧巨石,激起的涟漪和浪潮迅速向四面八方扩散。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始轰鸣着,艰难而又坚定地转向。无数的文书、档案、典籍、图册从长安各个衙署中被清点出来,被打包装入钉着铜钉的结实木箱,由精锐军队沿途护卫,源源不断地通过崤函古道,运往东方的新都邺城。各级官员携家带口,仆从如云,踏上了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东迁旅途,从潼关到洛阳,再从洛阳北渡黄河至邺城,漫长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辚辚萧萧,上演着一幕时代变迁、权力转移的宏大场景。而邺城,则如同一个被注入无限活力与希望的巨大工地,无数工匠民夫在严寒中日夜赶工,营建宫室、修筑官署、扩建馆驿、平整道路,以迎接它新的主人和即将到来的整个帝国中枢机构。空气中弥漫着木料的清香、石粉的呛味,以及一种蓬勃的、属于新时代的躁动气息。

    在这一片繁忙与喧嚣、百废待兴却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中,另一件更为敏感、也更具象征意义的事情,如同水到渠成般,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这一日,雪后初霁,阳光透过高窗,在铺着深色地毯的书房内投下明亮的光斑。刘湛在邺城临时辟出的、陈设尚显简朴却已初具威严的书房内,接见了几位最为核心和重量级的文武心腹。除了形影不离的郭嘉、贾诩,总揽政务的荀衍,还有徐晃、张辽、于禁等功勋卓著的核心将领。书房内炭火依然温暖,但气氛却比往日更加凝重。

    荀衍率先开口,他整理了一下衣冠,语气格外郑重,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主公,如今天下格局已然明朗,河北四州已平,主公威加海内,功盖寰宇,四海豪杰,望风归附。然大将军之位,虽极人臣,权倾朝野,终非……非人臣之极顶,**之用,有时而穷。古者,周公有东征之劳,安定社稷,故受胙土、开国封公;汉初,萧何有转饷之功,辅佐高帝,故位冠列侯,赞拜不名,入朝不趋。今主公之功,拯黎民于水火,扶社稷于将倾,远迈周、萧!若爵号不显,位不称功,则无以彰显天眷眷顾,亦无以安追随左右、浴血奋战之功臣将士之心啊。”他话说得极其委婉含蓄,引经据典,但核心意思明确无误——劝进,请刘湛更进一步,封公建国,确立名分。

    荀衍话音刚落,性情刚直猛烈的徐晃便紧接着抱拳,他声如洪钟,在安静的书房内显得格外震耳,带着武人特有的坦诚与炽热:“主公!末将等粗人,不懂那些弯弯绕绕的大道理!但末将和兄弟们追随主公,从颍川起兵,转战南北,浴血沙场,九死一生!我们所求者,非仅个人之功名利禄,富贵荣华!更是欲见明主开创不世之基业,建立千秋之功勋,使我等亦能青史留名,不负此生!如今河北已定,霸业初成,时机已至!若主公仍谦退自守,固守臣节,恐……恐寒了天下无数翘首以盼之豪杰志士之心啊!”他话语直接,情感真挚,甚至因为激动,脸颊都有些泛红。

    张辽、于禁等将领也纷纷躬身抱拳,虽然话语不如徐晃激烈,但眼神中的期盼与坚定,却是如出一辙,齐声道:“吾等恳请主公,顺天应人,更进尊位!”声音在书房内回荡,带着一股不容拒绝的力量。

    郭嘉晃着脑袋,手里不知何时又摸出了那个小酒囊,但没有打开,只是用手指轻轻敲打着皮囊,发出沉闷的“噗噗”声,他慢悠悠地说,语气带着他特有的、将严肃事情轻松化的能力:“公明将军这话,话糙理不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咱们现在地盘这么大,兵马这么多,治理的百姓数以百万计,还顶着个‘大将军’的名头去发号施令,总觉得有点……嗯,名不副实,像是穿着小孩子的衣服去干大人的活计,处处掣肘,憋得慌。封个公,建个国,名正言顺地开府设官,建立一套咱们自己的规矩,论功行赏,奖励功臣,凝聚人心,多好!也省得那些躲在暗处的宵小之辈,还有南边、西边那些家伙,总是在背后嚼舌头,散布什么‘权臣’、‘跋扈’之类的酸腐言论,听着就烦。”

    刘湛沉默着,深邃的目光缓缓扫过眼前每一张熟悉而坚定的面孔,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紫檀木桌面轻轻敲击,发出极有韵律的“笃笃”声。他当然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这一步的深远意义。封公建国,不仅仅是名号、礼仪上的提升,更是政治上的一个决定性里程碑。这意味着他将彻底告别“汉臣”的单一身份,从一个强大的、依附于旧帝国框架内的军阀,向一个即将诞生的新王朝的奠基人与最高统治者迈出了最关键、最实质性的一步。这会极大地凝聚内部人心,明确上下尊卑,也会更清晰、更彻底地与南方的孙权、西凉的马腾韩遂,乃至那个依旧心怀叵测、难以驯服的曹操划清界限,形成新的天下秩序。但同样,这也意味着他将彻底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承担起前所未有的巨大责任和风险,也将不可避免地引来更多、更激烈的“僭越”、“不臣”的指责与潜在的反对力量。这是一步踏出,便再无回头路的抉择。

    贾诩一直如同枯木般静坐,直到所有人都表达了意见,刘湛陷入沉思之时,他才缓缓抬起眼帘,那双看透世情、洞悉人心的眼睛平静地注视着刘湛,声音低沉而平稳,仿佛在陈述一个早已注定的真理:“明公,水到渠成,势所必至。今日之议,非为明公一人之荣辱得失,实为安定天下、凝聚人心、开创格局之必需。更进一步,则名正言顺,上下归心,纲纪重整,霸业可期;逡巡不前,则**不显,人心浮动,徒生猜疑与事端。此非争,乃顺也;非进取,乃守成也。守已成之业,需立非常之名。”

    贾诩的话,言简意赅,却如同最后一根恰到好处的稻草,精准地压在了刘湛权衡利弊的天平上,也落在了他的心坎之上。他抬起头,目光再次扫过眼前这些追随他出生入死、毫无保留地奉献忠诚与才华的文武股肱,从他们眼中,他看到了毫无保留的期盼、无比的坚定,以及一种对开创未来的强烈渴望。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也不能再退。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野望,更是这个集体、这个时代推着他必须向前走的一步。

    “既然众意如

第四十九章 邺城定鼎-->>(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