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如浸寒潭,"可碾粉疗箭疮,亦可..."
话音忽滞。原来刘备甲缝里滴下的血,正落在明珠表面。糜竺却不动声色转腕,任血珠滑入匣中暗格。再抬手时,明珠已盛在银盘里呈上,暗格的血迹早被素绢抹净。
孔融举爵欲饮,忽见糜竺袖中滑落半卷竹简。
刘备俯身拾起,竟是徐州粮仓的密档图册,朱砂标注的存粮数目触目惊心。
"使君明鉴。"糜竺忽然倾身,玉簪末端坠着的珍珠擦过刘备腕甲,"陶恭祖的粮,足够养活十万流民..."尾音化作一声叹息,呵得烛火微微一颤。
刘备这才注意到,他腰间玉带钩竟雕着五铢钱纹样——士族最鄙夷的铜臭之物,在他身上却成了雅玩。
夜风穿堂而过,糜竺案前的烛火突然爆了个灯花。火光跳跃间,他袖中隐约露出半截鎏金算筹,却很快被素绢掩去。
孔融知道糜竺意思,当即道:
“曹操恃强凌弱,引大军围住徐州,糜别驾特来北海求救,却不想北海亦受此难...”
言语间透着无奈。
——
孔融与陶谦素有交情,常讲经论道,孔融受其影响颇深。
孔融曾有过父母无恩论,即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夏奚为?譬如物寄缻中,出则离矣!即父母生养,都是为了满足原始欲望,就跟东西放在瓶子里一样。这说法出自于儒家的孔子二十世孙,不可以不说石破天惊。当然这番言论有曹操诬陷的,不过孔融言辞间也确实有类似的言语。可以说,这番文化与儒家背道而驰,而这一理论与佛家的出家剃度,远离红尘,斩断情丝,颇有相似之处。虽然佛门的报恩孝亲经中也强调要孝顺父母等说,但显然,与孔融论道的是须菩提,须菩提初入佛门,思想有所偏颇是可以理解的。
孔融在北海六年,因其深得佛儒两家之所长,所以孔融制下的北海可以说深得民心,在其制下,不仅兴儒道,亦不限制其修行佛家。到今日,北海早已兵强马壮,孔融更是本着”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思想,广交天下豪杰。
刘备自是早知陶谦之事,点头叹息道:
“陶公素以仁义闻名,想不到竟受此不白之冤。”
孔融看刘备神色有异,忙起身道:
“公乃汉室宗亲。今曹操残害百姓,恃强凌弱,使君何不与孔融一同前往徐州解陶公之危?”
刘备闻言,叹了口气道:
”刘备怎敢推辞,奈何兵微将寡,不敢轻动。”
当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曹操对刘备极好,即使现在公孙瓒与袁术结盟,与曹操属不同阵营,刘备仍迟疑难决。
孔融闻言道:
”孔融欲解陶恭祖之围,虽因旧谊,亦为大义。公怎能没有匡扶正义之心?”
刘备只觉震耳发聩,却不知是儒家陈情之术,他如何抵挡?当即生出自惭之情,只得道:
”既如此,请文举(孔融字文举)先行,容备先去公孙瓒处借三五千人马,随后便至。”
孔融早知刘备在意自己羽冀,自己利用儒术说服他出兵,事后即使刘备反悔,亦不会失信于自己,当即举樽道;
”那就以此酒为信,公切勿失言!”
既与刘备说定,孔融心下稍安,又举樽敬太史慈:
“此番若非壮士以性命相搏,北海危矣!”
众人纷纷举樽敬太史慈。
孔融指着太史慈对众人道:
“诸位不知,这位壮士与融无亲无故,只因其母在融治下,便舍命前来解北海之危。”
刘备闻言肃然起敬,当即道:
“若依此言,太史兄真英雄也!当再敬英雄一樽!”
众人当即又敬太史慈。
太史慈眉心紧锁,紧了紧身边的角木长弓,迟迟未肯饮酒。
当年孔子七十二弟子,推举勇武第一的子路为孔门护法,并为其打造了一把儒家法器——养由弓。
此弓为九石弓,需得千斤力方能拉开,非四品铁玄境方拉得开,但若得其认主,便可随意击射。
太史慈虽是子路旁枝,但因其天赋异禀,受了养由弓,成为孔门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