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6.长安国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风烛殊年的老人再也糊不住这窗棂了。

    一时间,献帝竟有一丝哽咽,侧头看了一眼侍立在侧的王越,王越面上毫无波澜。

    王允知道王家只能护得献帝周全,万难以一已之力抵挡数万贼众,当即也不让献帝为难,深施一礼缓缓转过身,献帝却一把抓住王允。

    王允再看时,献帝早已泪流满面。

    王允惨然一笑:

    “老臣再不能保护陛下了!陛下保重!”

    他用力摁住献帝稚嫩的小手,缓缓拉开,转身自宣平门走下楼去。

    献帝看着王允渐行渐远的背影,泪眼模糊。自董卓入京以来,有王允护持,实是献帝最安稳的时候。在这个孩子眼里,远去的这位老者早已远非当朝司徒那般简单。

    只听见王允在楼下大呼:

    “王允在此!”

    阵阵宝剑出鞘的刺鸣声响起。

    李傕、郭汜一见王允,怒从中来,拔剑怒道:

    “董太师何罪之有?”

    虽然二人恨他切齿,但是二人久在朝中,知他位列三公不可无端诛杀,必得安个罪责方可。

    只听王允朗声长笑:

    “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受死之日,举国相庆,你等难道不知?”

    郭汜自知理亏恨恨道:

    “太师有罪,我等又有何罪?为何你要赶尽杀绝?”

    王允大骂道:

    “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为国而死,无话可说。”

    献帝闻言心中一紧,右手紧紧抓住龙撵:司徒休矣!

    宣平门下,王允之言果然激怒二贼,二贼手起剑落将王允斩于楼下。却见自麒麟阁方向一道金光打来,这道金光甚是清正,二贼虽勇亦不敢相迎,只见王允一道精魂往麒麟阁飞去。

    ——

    这麒麟阁却有来历,汉武帝年间,汉武帝刘彻曾在狩猎时捕获了一头麒麟兽,后将其圈养在未央宫中。

    麒麟乃是祥瑞,地下凡物皆归麒麟管,可见汉武年间,四海归心。同年,汉武帝建了麒麟阁。

    如果把龙作为帝王象征的话,麒麟就象征着辅佐帝王的将相功臣。建了麒麟阁后,历代汉室君王便将对汉王朝有功之臣的画像放入麒麟阁中接受供奉,这一传便是两三百年。到东汉末年,入主麒麟阁的已经有一十二人了。这麒麟灵力不凡,会将新死之人的灵魂招至麒麟阁受命,当然,每每麒麟阁新增一个成员,麒麟阁的其他人便可转世投胎了,所以麒麟阁中总会留有一人的忠魂,每每在国运震荡之际降世救民于水火。麒麟阁最后一名便是那位被困匈奴数年而不屈的忠义之士苏武,王允正是苏武落世。

    ——

    李傕郭汜知道厉害,不敢造次,但心恨难解,一怒之下诛了王允的九族,方才泄恨。

    献帝知王允已死,强忍心中哀痛,抚去脸上泪痕,深吸口气,朝楼下道:

    “王允既然伏诛,军马为何不退?”

    李郭二人对视一眼道:

    “臣等有功王室,未蒙赐爵,故不敢退军。”

    献帝沉吟片刻,叹息一声方道:

    “卿欲封何爵?”

    李郭一众面露喜色,便各自写上职衔献上。献帝无奈,只好将这四人依次封侯,四人方肯退去。

    这四人都曾受恩于董卓,于是寻回董卓尸首。不过,董卓尸首早已被长安百姓损毁,只寻回了些皮骨。众人无奈只好以香木雕成董卓形体,选吉日下葬。可临葬之期,天降大雨,一道霹雳竟将棺材劈开。再另选日,还是如此。四人知道天命难为,只好作罢。

    吕布率并州狼骑杀出京城后一路南行,再回眼,京城中锋烟四起,不由悲从中来。想起临行前王允交给他的包袱,忙打开包袱,竟缓缓露出一张绫锦,上织翻飞银龙。

    吕布瞳孔骤缩,难怪王允方才神色凝重,里面竟是一道圣旨,登时眼眼发酸。忙翻看圣旨,不想里面竟包着一枚剔透玉配,上刻龙形,竟是献帝平日所配之物。

    原来献帝自知帝国又将陷入飘摇,亲笔书写,令其早日回京迎驾,

36.长安国难-->>(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