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 为民让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挥部。

    但刺终究还是梗在那,无论用多少花团锦簇的美好未来,也无法阻止它在无人在意时隐隐作痛。

    今天饭桌上的所有人都在笑,唯有胡乐心里的结越来越紧,于是几杯烈酒下肚,他爆发了。

    事已至此,再无强颜欢笑的可能,胡乐破罐破摔,直接就冲着李伟和另外几名上海援疆干部“开炮”。

    “领导,我家那十几亩地确实和高速公路不能比,但你们知道吗?我老婆有尘肺病,我女儿明年就要上中学,我自己这两条腿一到冬天就钻心疼。”

    “吃药、理疗、学费……,家里所有的开销都靠着地里的玉米,别人家能等公路修完了再去赚钱过好日子,但我们家不行啊!”

    胡乐声嘶力竭,他双眼通红,两只手止不住地颤抖,显然已经将“得罪”李伟的后果置之度外。

    其实在巴莎高速公路沿线像这样关于“家园”和“道路”孰轻孰重的讨论并不少见。

    很多村民不但要舍弃农田,甚至还要离开世代居住的村子,拖家带口搬迁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安置小区居住。

    理论上来说动迁事宜的确应由当地有关部门来协调,上海代建指挥部则是只负责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和工程质量的监理。

    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存在,这“分外事”大部分最后还是得上海援疆的干部来拍板落地。

    就比如不远处的乌达力克乡,17户人家原先并不愿意为了高速公路而放弃老宅,最后是上海援疆莎车分指的副指挥长“三顾茅庐”,通过真诚的交流才让村民们搬进了政府准备的新房。

    还有伊什库力乡“最难缠”的一户,家里90岁高龄的老母亲死活不同意动迁,上海援疆的干部在三个月内就反复上门协商。

    恰逢当地古尔邦节,干部们还自掏腰包给老人送了红包,又在她家炕上跟全家人吃羊肉烤馕,这才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最后完成了搬迁任务。

    这些“案例”和“经验”早就在集中培训的时候被反复提起,所以当看到胡乐“发飙”的时候,李伟和其他上海援疆干部并没有慌张,反而显得格外胸有成竹。

    

第九章 为民让路-->>(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