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像风一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的名片,上面有我的号码,如果在喀什遇到什么需要帮忙的事都可以找我。”

    就这样继李伟之后,陈风在喀什有了第二条人脉。

    整理好房间重新回到街上的他拿着被蜡笔涂成彩色的名片翻来覆去地看,嘴里还在念念有词。

    “麦合丽亚·艾拜杜拉,真是好听的名字,我就说左宗棠抬棺出征新疆肯定不是为了几颗哈密瓜嘛。”

    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就会胃口大开,烤包子、油馕和羊肉串接连下肚却还是意犹未尽。

    于是陈风决定找个正儿八经吃晚餐的地方。

    新疆和上海之间有两个小时的时差,现在正是古城琳琅满目的饭馆吆喝着卖力迎客的时间,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亮起了五彩斑斓的霓虹灯,身着传统服饰的店家们站在街边不断向过往游客介绍自家的招牌美食。

    “我滴朋友,来尝尝正宗的新疆过油肉拌面,绝对好吃,还便宜得很。”

    “老板,我们家做的是新疆馕坑烤鱼,皮牙子多多的给你,不好吃不要钱。”

    “都看看看新鲜的羊肉和牛肉,都是中午才从大巴扎宰了送过来的,红柳大串,只要十块钱,只要十块钱。”

    他们操着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一听便知道是集中培训的成果,但落在饥肠辘辘的陈风耳朵里却反而成了对“正宗”和“美味”的佐证。

    最后凭着眼缘走进一家名为“大观园”的餐厅,在维族女孩的引导下朝着二楼靠窗的雅座走去。

    这家店的规模很大,上下三层,中央完全挑高打通到屋顶,宽敞的大厅据说还经常承接新疆婚礼,到时候会有几百人一起合着音乐起舞,是当地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李伟?我滴天,这也能遇上,太巧了吧。”

    刚走到自己的座位,陈风就从隔壁桌听到了熟悉的乡音,定睛一看发现正在用餐的四人里竟然出现了李伟的身影。

    原来作为上海第七批援疆队伍里最年轻的队员,李伟刚到指挥部报道就被几个老大哥拉着要来下馆子搓一顿,说是给他这位“老幺”接风。

    陈风“随机”选择的这间大观园恰好是喀什当地的“网红餐厅”,于是才分开没多久的两人就这么又遇上了。

    都是上海人,都踏上新疆的土地没多久,援疆的干部们见陈风独自一人便立马发出邀请。

    喷香的烤肉拼盘和浓郁多汁的大盘鸡正好上桌,一场“临时起意”的老乡聚餐就这么拉开帷幕。

    “你之前是在大龙服饰工作的?那应该对棉花熟啊,我记得大龙的产品超过九成原料用的都是新疆产棉花吧。”

    茶过三巡,菜过五味,几个男人谈天说地的内容开始不自觉地往工作上靠拢。

    “我之前是负责和商超对接的,只管怎么和渠道搞关系,对产品的原材料的确不了解,不过听说咱的衣服质量不比那些外国牌子差,就是款式上差了点。”

    陈风对自己先前的工作并没有多少自豪感,所以也压根没去吹牛,完全实话实说。

    李伟几人又聊了不少关于新疆棉花的话题,比如未来要在喀什的莎车县建一个现代化植棉试验基地,比如要积极推动“上海企业+喀什资源”的新模式等等。

    陈风虽然大多听不明白,但顺着回荡在清茶热气中的“专业术语”,他的脑海里不由自主浮现出了火车上所看到的那生长在大地上的白色云朵,心中好奇更胜,恨不得立马去一探究竟。

    这顿饭足足吃了快三个小时才散场,和李伟再度告别,陈风走在回客栈的路上。

    虽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但还有很多商店开着门,口重的晚餐让他又泛起一阵口干舌燥,于是环顾四周,很快就发现了一家小卖铺。

    铺子的门面很小,只能容纳一个成年人走过,胖胖的老板娘坐在最里面的躺椅上,正瞪着眼睛看向外面。

    陈风心有疑惑,仔细一看才发现那视线与自己无关,老板娘盯着的是散坐在店铺门外的几个当地孩子。

    他们中年纪最大的估

第二章 像风一样-->>(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