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丢丢”的劲儿,引得人群阵阵叫好。脸上的妆也浓:煞白的粉底,两团大红胭脂圆得像贴了红纸,黑眉细长,嘴唇鲜红,在昏黄的灯光下格外醒目。
头上的装饰更是花团锦簇,皱纹纸做的红花、彩色绒球、几片不知哪找来的小亮片,颤巍巍地插满了发髻,鬓角还别着朵大红绒花。
“哈哈哈哈哈!”人群爆发出一阵哄笑。
只见“老擓”(丑婆,男人扮的,很有看点)出场了!是李山河亲爱的老丈人,田老登拌的扮的。
头上裹着条旧毛巾,两边夸张地插着两朵快蔫了的红花,耳朵上挂着俩干红辣椒。
身上套着赵桂芝的旧黑棉袄,又肥又大,还故意蹭了几块灰,裤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用草绳扎着裤脚。
他佝偻着背,拄根长烟袋锅子,一步三晃,挤眉弄眼,故意摔了个屁股墩儿,爬起来还对着旁边一个俊俏的“上装”做出“扑蝴蝶”的滑稽动作,烟袋锅子差点敲到人家头上。
李山河见此一幕差点一口口水呛到,简直没眼看,田玉兰更是耳根子通红,头都不敢抬,恨不得用脚趾在地上抠出一个三室一厅来。
另一个“傻柱子”半大小子铁蛋扮的。
歪戴着狗皮帽,穿着颜色混乱、打补丁的破棉袄,腰间草绳系得乱七八糟,画着白眼圈、红鼻头,流着哈喇子似的,在队伍里横冲直撞,笨拙地模仿别人的动作,惹得孩子们追着他笑。
队伍在老黄花伞的指引下,开始变阵了。
急促的小锣“台台台”一响,两列纵队像两条长龙,流畅地“摆尾”、“吐须”,又迅速向内卷成一个“白菜心”,再猛地散开成“四面斗”。
阵势的变换全凭鼓点和老支书的眼神手势,队员们默契十足。动作也丰富起来:前踢步、后踢步、蹲步……配合着腰胯持续的扭动。
鼓点时而密集如雨,动作就快如旋风;唢呐吹
第三百八十七章 东北大秧歌-->>(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