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部队。
在巴黎战役失败之后,不少第五集团军的中下级军官甚至是士兵们都不明白,为什么当时不让他们去支援巴黎战斗群战斗,如果让他们去支援巴黎战斗群,那情况肯定就不一样了。
不说完全占领巴黎,至少不会被人从巴黎城里赶出去吧。
而对于巴黎的失败,条顿总参谋部的解释是,因为要防御东线的露西亚人,所以他们不能抽掉出更多的部队前往巴黎。
因为那些卑鄙的露西亚人,并没有吸取1914年的教训,他们还在准备从东线偷袭他们。
而现在露西亚人发动的大规模攻势,也印证了总参谋部的说法,那就是这些准备偷袭他们的露西亚人让他们错过了结束战争的机会,也让约阿希姆王子战死在了巴黎。
于是对于不少中下级军官来说,原本他们对于露西亚人是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但是现在他们之间有私人恩怨了。
所以当这些从第五集团军抽调出的,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部队来到东线之后,这些部队立刻就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钢卷。
在乔被文件所淹没的同时,东线的露西亚人也被狂暴的条顿人所淹没。
露西亚人的大规模攻势仅仅持续了不到三天,前线就在条顿人的反击下崩溃,所有部队都开始大踏步地向后撤退,即便是那些号称绝对不会后退的突击营与妇女死亡营,也加入了后撤的行列中。
没办法,那些真的不后撤的部队,已经被条顿人包围起来,等待他们的只有战死或者被俘这两个选择。
而即便是抛弃了重装备溃退,很多露西亚部队撤退的速度,都赶不上那些来解决私人恩怨的条顿部队推进的速度。
“打到圣彼得堡!让露西亚人品尝失败的苦涩!”成为了这些部队的战斗口号。
这些部队是如此的狂暴,以至于皇太子不得不亲自下达命令,让部队控制前进速度,以免在脱节后被露西亚人包围。
对于前线这种雪崩般的溃退,露西亚临时政府也没有想到情况会发展成这样,不是说条顿现在已无可战之兵,他们甚至没有足够的兵力攻占巴黎?
那我现在面对的这些疯狂的条顿人是什么?他们的大主教从坟墓里复活的亡灵吗?!
虽然此时的露西亚临时政府很想斥责布尼塔尼亚与高卢的情报一点都不准,条顿这哪里是没有一战之力,条顿这简直是有十战之力。
但是露西亚临时政府还是放低了姿态,向布尼塔尼亚与高卢政府表示看在盟约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不过此时刚刚才结束了一场大战的布尼塔尼亚与高卢也无力在西线发动攻势,甚至在不少高级军官看来,现在死的又不是布尼塔尼亚人和高卢人,死一点露西亚人怕什么。
只要露西亚人能够继续消耗条顿人,并且为他们争取时间,等到花旗合众国的部队抵达西线,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
所以在西线发动大规模进攻自然是不可能了,只有布尼塔尼亚战时内阁,本着骗别人去摸老虎屁股,自己多少也要给一块创口贴的态度,向露西亚提供了一些支援。
同时作为旧大陆专业化程度最高的军官团,条顿军官团也在对露西亚的反击中,开始准备尝试并吸收他们在巴黎战役中学到的教训。
虽然现在工业部门还在对俘获的布尼塔尼亚坦克进行仿制,但是这并不影响条顿军官团开始在露西亚人身上尝试新的战术思想。
首先便是在巴黎战役中不断成功捅穿高卢人防线的渗透战术。
这种以小规模、训练精良的突击部队为核心的进攻策略,旨在通过快速、灵活的渗透突破敌方防线,绕过强固的防御点,深入后方破坏指挥和补给系统,从而造成敌军防线的混乱和崩溃,成功突破了不少过去未能成功突破的堡垒地带。
同时虽然还没有坦克,但是在条顿皇帝的授意,以及总参谋部的特批下,巴黎战斗群的总参谋长埃里希获准组建了由装甲车与暴风突击队组成的快速装甲突击营投入战斗。
虽然东线的路况,对于装甲车以及用卡车临时改造的步兵战车来说几乎是一场灾难,即便不在翻浆期,东线糟糕的路况与漫长距离,也让这些车辆频繁地出现故障或者是被陷在泥地里。
但是装甲突击战术依旧让这个装甲突击营在露西亚人的防线上势如破竹。
按照埃里希的说法,现在唯一能够挡在装甲突击营和圣彼得堡之间的障碍,只有车辆那见鬼的故障率与部队的油料缺口。
条顿人在东线战场的胜利,自然也引起了布尼塔尼亚人和高卢人的警惕。
尤其是埃里希的装甲突击营撵着露西亚人跑的报告就更是让他们觉得眼熟,总觉得这个剧本自己之前在什么地方见过。
然后就开始向国内的生产厂商压产量,让他们必须要为部队生产出更多的坦克。
尤其是刚刚经历了巴黎战役的高卢人。
在见识到了坦克的威力之后,高卢人一方面准备按照巴黎战役的教训,研发新型坦克,一方面也在向布尼塔尼亚购买坦克的生产许可。
坦克的生产许可,他们自然准备购买猎犬坦克,毕竟这玩意是老乔设计的,谁敢怀疑老乔的专业度。
但是在自行研发的坦克上,高卢人却有了一些新思路。
或许是在巴黎战役中,坦克在巷战中作为移动堡垒的印象过于深刻,再加上在荣军院与亚历山大三世桥的战斗过于惨烈。
所以高卢人觉得大就是好,更大就是更好!
装甲要多多的加,火炮口径要装大大的,机枪什么的直接一边去,把速射炮给我搬上来!
反正快速推进与支援我们可以用FT坦克和猎犬,现在我们需要的是部队的火力中坚,所以我们需要研发一款重型……不对,是超重型坦克来碾碎一切!
布尼塔尼亚人自然不像是高卢人这样在惨烈的战斗后开始走向极端,但是对于条顿人的装甲威胁,布尼塔尼亚人也同样担心。
毕竟看老乔带着装甲部队碾压别人固然快乐,但是如果条顿人开着坦克碾压自己,那可就快乐不起来了。
所以在部队应该有足够坦克的共识下,乔希望停产皇家之拳坦克,让装甲部队全面换装猎犬坦克以及猎犬坦克改良型号的建议被驳回了。
当然如果是其他人,驳回提议也就驳回了,但是对于乔,温斯顿还是有一些尊重的。
在拒绝乔全面转产与换装建议的同时,温斯顿给乔送去了一张计算表,按照那张计算表,如果全面转产猎犬坦克的话,那么在明年他们将会比三种型号的坦克同时生产要少二百辆坦克。
这是由于生产线调整,以及工人熟练度所带来的必然损失,所以还是三种坦克一起生产要更好一些。
看到两百辆坦克的差距,乔也知道自己肯定说服不了温斯顿,毕竟两百辆坦克不是小数。
尤其是随着花旗合众国参战后,第一批花旗国士兵抵达布尼塔尼亚后,乔发现,有人上门吃饭空手到就算是,怎么有人参战还不带装备的啊……
这些花旗国的参战士兵,除了衣服之外什么都没带,武器要买,子弹要买,甚至就连坦克这种重装备都要现买现训练。
这种时候,自然只能是有限产量,至于前线混杂使用两种坦克可能导致的问题,那就只能再苦一苦后勤了。
虽然自己的建议被驳回了,但是乔此时的心情却不算太糟,因为凯瑟琳女士确实将他从文件地狱中解救了出来。
这位有着充分文书与流程经验的秘书虽然同样被文书地狱累的吐舌头,但是却能够将乔需要处理的文件与流程整理的井井有条。
乔觉得这布尼塔尼亚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似乎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然后就在乔和陆军部的老爷们争执,装甲团里究竟该不该有步兵编制,这些步兵应该怎么编制的时候,海外情报处的负责人卡明爵士找到了乔。
卡明爵士一上来就给了乔一个糟糕的消息,海外情报处在条顿的特工发回的消息称,条顿人正在组建专门的装甲部队,并且还有新坦克正在制造。
对于这个消息,乔一开始还觉得没什么问题。
不就是装甲部队吗,自己在布尔歇的火车站就见过了,还有新坦克自己也不是没见过,条顿人又不是傻逼,他们肯定会仿造的,此时平平无奇,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直到卡明给乔看了间谍送回来的胶卷洗出来的照片,让乔发出了一声惊叹“卧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