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第37章 实弹扬威与医术传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一毛五。当归一两,一毛。一共三毛七分钱,外加相应的票证。”

    李长青心里快速换算着,但没有丝毫犹豫,利索地付了钱票。

    他小心翼翼地将三个用草纸包得四四方方的小药包,揣进怀里最贴身的口袋里。

    下午的课程是“外伤清创与缝合练习”,用的是猪皮和特制的缝合针线。

    学员们两人一组,模拟练习消毒、麻醉、缝合、包扎。

    李长青和林晓梅自然是一组。

    林晓梅手指纤细而稳定,缝合时格外认真专注,针脚细密均匀,连担任指导的卫生院外科医生看了都点头称赞。

    李长青则在清创和判断伤情上表现出超越常人的冷静和精准。两人配合默契,仿佛演练过无数次。

    课间的时候,周薇走过来看着他们的练习成果,难得地开口评价,语气带着兵团卫生员特有的干脆:“晓梅缝合得很细致,适合做精细手术。长青判断创面情况很准确,清理创口也很彻底啊。你们俩搭配起来效率很高。”

    这是很高的赞扬了。

    李长青发现,周薇虽然话少,但观察力极其敏锐,点评总是一针见血。

    课程一结束,李长青便对林晓梅说:“晓梅,你先回宿舍吧,我再去武装部那边看看,雷哥说今天接着练器械。”

    “嗯,好。那你……注意安全,别太累着。”

    林晓梅轻声应着,眼神里有关切,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为他感到骄傲的光芒。

    李长青点点头,快步离开卫生院。但他没有直接去武装部,而是先绕道去了公社食堂,用最后的细粮票买了几个个白面馒头,小心地用手帕包好。

    然后他趁着天色渐暗,再次来到了那片寂静压抑的牛棚区。

    轻车熟路地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顾清明老人正靠墙坐着,借着窗外最后一点天光,费力地看着一本边角卷曲的《本草纲目》残卷。

    听到动静,他抬起头,昏花的老眼在看到李长青的瞬间,骤然亮了起来,挣扎着想坐直些:“长……长青小友,你来了!”

    “顾老,您快别动!”

    李长青赶紧上前扶住他,触手只觉得老人棉袄下的胳膊瘦骨嶙峋。

    他先拿出那个还带着温热的馒头,“您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然后,才像献宝一样,从怀里掏出那三小包药材,“顾老,我按您上次提点的,抓了点儿黄芪、党参、当归来。您看,这么用对不对?”

    顾清明看着那三个小小的、却重若千钧的药包,又看看李长青年轻而真诚的脸庞,嘴唇剧烈地颤抖起来,浑浊的泪水瞬间涌出,顺著深刻的皱纹蜿蜒而下:“长青……这……这如何使得!!这药钱……你一个学员娃娃……日子也紧巴……”老人激动得语无伦次。

    “顾老,您这么说就见外了。”

    李长青握住老人冰凉枯瘦的手,语气坚定而温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您把身体养好了,肚子里那些宝贝一样的学问才能传下去,才能救更多的人。这比什么都值得。”

    他顿了顿顺势请教,态度谦逊:“我还想向您请教呢,这三味药,具体的配伍比例、煎煮的火候时间,怎么才能把药效发挥到最好,又避免温补太过?”

    顾清明再也抑制不住情绪,老泪纵横,反手紧紧抓住李长青的手,仿佛抓住了溺水时唯一的浮木:“长青小友……老夫……老夫蹉跎半生,遭此劫难,本以为所学就要带入黄土……苍天有眼!苍天有眼啊!让我能够遇见你!好!好!老夫今日,就与你细细分说这参芪归的妙用!”

    老人平息了一下激动的情绪,用沙哑却清晰的声音讲解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课堂:“黄芪,甘温,为补药之长,专补脾肺之气,固表托毒,是为君药,用量可稍重。党参,甘平,健脾益气,生津养血,助黄芪补气之功,且性更平和,是为臣药。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在此方中使补而不滞,气血调和,是为佐药。三者相合,气血双补,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最是平和……比例嘛,可暂按黄芪五钱、党参三钱、当归两钱尝试。煎法尤为关键,需用陶罐,清水浸泡药材约两刻钟,武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煎三刻钟以上,务求药力尽出……忌用铁器,忌与萝卜、莱菔子同食……”

    李长青凝神静听,不仅记忆,更结合前世了解的现代药理

第一卷 第37章 实弹扬威与医术传承-->>(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