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如果姜窈不妥协,他不仅会卡住项目的脖子,还会从程序上找她的麻烦。
院长在一旁打着圆场,但也显得左右为难。他支持数字化,但也需要总部的经费,更不希望研究院内部因为此事产生更大的分裂。
会议不欢而散。
姜窈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她可以攻克最复杂的技术难题,却难以应对这种来自体系和规则内部的、阴险而精准的打击。
面对李哲的最后通牒,姜窈没有坐以待毙。她深知,退缩和妥协换不来真正的尊重和发展空间。
她首先找到了院长,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长谈。她向院长详细阐述了项目取得的最新突破(展示了新的、具有“灵魂”的复原图),强调了其对于敦煌学研究、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的深远意义。同时,她也坦诚了目前面临的商业化压力,但她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更具建设性的方案。
“院长,我们不必拒绝商业化,但我们需要主导商业化。”姜窈目光炯炯,“我们可以自己制定规则,开发高品位、强文化属性的数字文创产品,比如基于我们精准复原数据的数字藏品、与顶级品牌进行有限度的、符合敦煌文化调性的联名合作,甚至开发寓教于乐的文化体验课程。收入反哺于研究和保护,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是被外部资本牵着鼻子走,贱卖我们的文化瑰宝。”
她展示了一份初步的商业计划书雏形,思路清晰,定位高端,既考虑了文化尊严,也兼顾了市场潜力。
院长被她说动了。他看到了技术突破带来的可能性,也认可姜窈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他作为研究院的掌舵人,也不希望看到敦煌的文化资源被粗暴开发。
“好!小姜,就按你的思路来!”院长最终拍了板,“总部那边,我去沟通。李经理那里,你不用有太大压力,一切有院里支持。”
得到了
第二十七章:李哲的“最后通牒”-->>(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