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3章 哪里来的水论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关键词:末世;生命场域;秩序性生产活动;畸变体;目的论学派

    穆云起看得有点想吐,这是系统写的吗?

    这货肯定来自什么更高文明,这是不是她从高级文明的哪个数据库扒的大学生水论文?

    她耐着性子往下看。

    一、一种生存实践的悖论

    在绝大多数观测到的末世环境中,幸存者普遍遵循“据点多点分布、资源定向采集”的初级生存策略。然而,当社群尝试从“采集-消耗”模式向“生产-循环”的高级模式跃迁时,其面临的畸变体侵袭压力并非线性增长,而是呈现指数级爆发。

    吊诡的是,此种压力并非源于传统认知中的资源富集,而是源于一种更为本质的、秩序与混乱的对抗。

    -----------------

    吊诡的是你们外星人写水论文也用“吊诡的是”啊!穆云起眉头已经皱到极限,但她大概看懂了。

    一旦幸存者想要从收集物资转变为生产物资,建立生产秩序,就会受到更为严重的“畸变体”——也就是丧尸的侵袭。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

    (一)生命场域(Vital Field)

    指由高度有序的生命活动所辐射出的、可被特定感知维度捕捉的复合信息场。它不仅包含基础热力学信号(体温)、生物化学信号(信息素),更核心的构成部分是信息熵的逆向操作所激发的“负熵涟漪”。

    单一的、静态的幸存者所散逸的场域强度有限,而系统性的、创造性的生产活动(如翻垦土地、播种、灌溉、培育),则是在废土上强行重建微观秩序与能量循环的过程。是在持续性地、高强度地向环境“宣告”秩序的存在,从而形成一个远强于个体总和的、稳定且蓬勃生命场域信标。

    (二)熵增吸引梯度(Entropic Attraction Gradient)

    畸变体作为末世高熵环境的产物与组成部分,其本质是趋向于混乱与无序的。一个稳定存在的强生命场域,在其感知体系中,构成了局部时空内一个极度“刺眼”的低熵凹陷。二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熵增吸引梯度”。

    畸变体会本能地受到该梯度的驱动,趋向于摧毁或“同化”此秩序源,以使系统回归到均衡的高熵状态。此过程可被视作一种宇宙尺度的“伤口愈合”机制。

    -----------------

    这段在穆云起看来基本已经脱离了人话的范畴,但她大致能明白,意思是种田就会形成一种叫“生命场域”的东西,会吸引丧尸。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