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文盛之会,看见时念让寒门有书读,陈阿牛靠公平交易让渔民增收,才明白。”
    “百姓过得好,皇权才稳。”
    散会后,乔章林捧着圣旨副本快步回翰林院,刚进门就被寒门编修围住。
    他展开圣旨,洪亮念出“十二国互贸免征三成商税”“设民生贸易署”的条款,翰林院瞬间沸腾。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满院编修:
    “这贸易令若推行五年,南齐寒门学子中举率、底层百姓收入,定能再提一截!”
    “到时候,咱们这些寒门出身的官员,也能挺直腰杆说:咱们靠的不是世家,是陛下的民生新政,是百姓的好日子!”
    翰林院的阳光落在圣旨上。
    “民生无界,共赴大同”的御批格外醒目。
    编修们围着圣旨讨论未来图景,有的说要帮家乡对接贸易署,有的说要把蓝星书籍译成十二国文字,让文化跟着贸易走得更远。
    此时的怡红院,时念刚收到陈立威送来的贸易令副本。
    吴婶端着绿豆汤进来,见她笑得开心,好奇问:“阿念,啥好事这么高兴?”
    时念把贸易令递给她,指着“免征三成商税”条款:
    “以后陈阿牛的鱼运往北徐,苏木的皮毛换书,都能少交税,百姓能多赚银子了。”
    吴婶凑过去看,虽不认多少字,却听懂了“百姓多赚银子”,也跟着笑:
    “这才好!咱们怡红院办这么多事,不就是为了这个嘛。”
    檐角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光落在贸易令上,也落在时念的笑脸上。
    时念心说,可不是为了这个。
    不过,如今看来,是或不是,好像已经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