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学子们用力鼓掌,声音里满是激动:
    “多谢念姐!有了固定的抄书地方,我们再也不用为了抄几页书跑断腿了!”
    议事一直持续到午时,浅醉手里的《怡红民生建议册》记了满满三页纸。
    除了粮价、书价的问题。
    百姓还提了“城南排水沟堵塞,雨天积水淹了菜摊”、“街头乞儿无人管,寒冬腊月冻饿街头”、“私塾束脩太高,寒门孩子读不起书”等实打实的民生难题。
    时念让张珂源把建议册按“紧急程度”分类整理,下午送到顺天府。
    顺天府尹陈立威早已得到授意,虽很快给出支持。
    接下来的日子,怡红民生议事区渐渐成了春螺巷最热闹的地方。
    每逢开放日,天还没亮,就有百姓早早来占座。
    有的带着自家种的青菜当“谢礼”,有的揣着写好的建议条。
    连顺天府的小吏都偶尔来旁听。
    而原本是每七日开两日的大门,也成为了每日都开着。
    有次议事时,城南的王大娘红着眼眶反映:
    “我孙儿今年六岁,到了入学年纪,可城里的私塾束脩要二两银子。”
    “咱们家就靠我卖针线活过活,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总不能让孩子一辈子睁眼瞎吧?”
    学子们闻言立刻让人去联系盛京书院的何山长。
    何山长本就主张“知识不分贵贱”,听了“设蒙学班”的提议,一口答应,还主动捐了十套自己珍藏的古籍当教材。
    “我再找几个退休的老秀才当先生,束脩能少收就少收。”
    “贫困学子经核实可申请直接入学,也算为盛京的教育尽份力。”
    蒙学班开课那天,王大娘牵着孙儿的手来报到。
    孩子手里攥着支磨得发亮的木笔,对着时念深深鞠了一躬,奶声奶气地说:
    “念姨姨,我以后要好好读书,像乔大人一样考中进士,回来教更多没钱读书的孩子!”
    吴婶也成了议事区的“常驻嘉宾”。
    谁要是没吃早饭,她就从灶房端来热馒头、塞块糕点;
    谁要是着急赶工,把孩子留在议事区,她就帮着带娃,教孩子认“民”“安”“平”等简单的字。
    有次粮商不服气,派了个小厮来议事区捣乱,拍着石桌喊“怡红院多管闲事,粮价高低是我们的自由”。
    吴婶手里拿着锅铲就从灶房冲出来,嗓门比小厮还亮:
    “我们议的是百姓吃饭的事,碍着你什么了?”
    “再闹我就报官,让顺天府查你们囤粮的黑账,看你们还敢不敢嚣张!”
    小厮被她的气势吓住,灰溜溜地跑了,引得百姓们哈哈大笑。
    暮色降临时,张珂源拿着新整理的《怡红民生建议册》快步走来,脸上满是笑意:
    “念姐,好消息!”
第363章 民生议事区暖民心,太子旧部造谣言-->>(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