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44章 另一种思路(八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要一开始就强攻时间操控这个最硬的堡垒。

    陈瑜贤者提到那套STC需要知道物体‘完好’的状态。

    我们为什么不换个思路?如果我们事先将需要修复的物体或系统的完整三维结构蓝图,以分子级别的精度扫描并存储在设备数据库中呢?”

    斯波克立刻理解了其中的逻辑,他补充道:“这是一个符合现有技术路径的解决方案。当需要修复时,设备对损坏部位进行同等精度的扫描,将受损状态的数据与数据库中存储的‘完好蓝图’进行逐点比对,精确定位缺失、错位或损坏的分子结构。

    随后,修复过程并非涉及时间逆转,而是基于我们已掌握的复制技术原理:使用集中能量场精准地将损坏部分的分子结构分解为基本粒子,同时调用储备物质和能量,严格按照‘完好蓝图’在该位置进行分子级别的重构。”

    陈瑜聆听着这个方案,他迅速进行了评估。

    这确实是一条迂回路径,放弃了直接、高效但也极其困难的时间操控,转而利用联邦已然擅长的“扫描-比对-分解-重构”流程来实现类似“修复”的效果。

    它无法像原版STC那样真正意义上的“逆转时间让伤口消失”,而是更像一种极其精密的、“哪里坏了就换掉哪里”的微观手术。

    “一个符合逻辑的折衷方案,”陈瑜的合成音最终响起,带着认可的意味,“它规避了我们目前无法克服的理论障碍,充分利用了现有技术优势。

    虽然效率和应用范围可能无法与原始STC相比,但作为初步的、可实现的验证平台,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可以将此作为项目的第一阶段目标。”

    这个务实的转向得到了团队的一致同意。

    研究重点随之调整。

    联邦技术人员开始全力攻坚高精度、高效率的分子级扫描与比对算法,以及如何实现针对复杂结构的局部、非破坏性分解与原位重构技术。

    陈瑜则提供了更多关于STC在“识别”损伤与“定义”完好状态时可能涉及的某些非时间性参数,作为优化比对算法的参考。

    项目再次回到了联邦科技更熟悉的轨道上,虽然目标依旧艰巨,但至少路径变得清晰。

    陈瑜也乐于见到这个进展,毕竟,一个能够实现微观级精准修复的设备,即使原理不同,对他的未来座舰而言,同样是价值连城的突破。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