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9章席卷赣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火力点,士兵们迅速登陆,向山腰上残存的清军阵地发起猛烈冲锋。

    那名满族副都统虽知大势已去,仍挥舞长刀,率残余的亲兵负隅顽抗,作困兽之斗。

    激战中,华夏军士兵以密集的火枪攒射和刺刀冲锋,将其亲兵歼灭,那副都统本人也被数颗子弹击中,血染战袍,倒地毙命。

    湖口天险,遂被惊涛营以血的代价攻克。此战,炮术长何魁名扬水师,成为军中楷模。

    陆路方面,李定国进军亦非一帆风顺。

    袁州守将并非庸才,深知龙虎营锋锐,在城外险要处依托山岭、河流设下数道坚固防线,层层阻击,深沟高垒,严阵以待。

    龙虎营前锋数次强攻,皆被密集的炮火和滚木礌石击退,伤亡不小,攻势一度受挫。

    李定国闻报,亲临前线观察敌情。

    他登高远眺,仔细审视清军防线布局,发现其虽固若金汤,但各据点之间距离较远,缺乏有效的快速策应通道,指挥协调存在迟滞。

    他果断改变战术,不再正面硬撼,而是精心挑选并派出多支精锐小分队,每队约数十人,携带炸药包、手榴弹和短火铳,利用夜色和山林掩护,秘密穿插渗透,专门袭击清军的指挥节点、粮草囤积点、炮兵阵地以及联络兵。

    同时,他命令主力部队大张旗鼓,擂鼓鸣号,摆出要大举攻城的架势,日夜佯攻,吸引守军主力注意力于正面防线。

    就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当清军注意力被正面佯攻吸引时,袁州城外清军防线后方突然爆炸声四起,火光冲天而起,多个重要的指挥所、粮仓和炮兵阵地遭到毁灭性打击,通信线路被切断,清军指挥系统瞬间陷入混乱。

    守城清将惊惶失措,误以为已被华夏军精锐主力包抄后路,军心动摇。

    次日拂晓,天色微明,李定国抓住战机,果断挥动主力大军发起总攻。

    正面猛攻配合后方小分队的袭扰,内外夹击之下,清军精心构筑的防线顷刻瓦解崩溃。

    龙虎营将士如潮水般涌入缺口,趁势攻入袁州城内,巷战肃清残敌。

    此战,一名叫赵小虎的年轻排长,率领他的排,孤军深入敌后,凭借勇猛和机智,连续端掉清军两个至关重要的前沿指挥所,毙伤敌军军官十余人,为突破防线立下奇功,声名鹊起。

    随着战事深入,江西战场上,一个鲜明的对比呈现出来。

    在但凡有满八旗驻防的城池关隘,如九江、南昌的核心满城区域,抵抗都异常顽强惨烈。

    这些八旗兵多为职业武士,装备精良,甲胄坚固,火器充足,战斗经验丰富,且深知自己作为异族统治者的身份,一旦失败,在汉地几无退路,唯有死战。

    因此他们往往依托坚固工事,战斗意志极为坚决,常常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卒,宁死不降,给华夏军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和伤亡,每一处八旗据点都需付出沉重代价方能攻克。

    然而,构成清军主体的汉人绿营兵,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大多是被迫征召入伍或仅为糊口而当兵,对清廷并无多少忠诚可言,内心深处甚至多有抵触。面对装备精良、士气如虹、战术灵活且高举“驱逐鞑虏”旗帜的华夏军,他们士气极其低落,畏战、避战情绪弥漫全军。

    往往华夏军炮火准备一响,冲锋的号角声刚起,甚至有时仅仅看到华夏军的旗帜,绿营兵便常常成建制地溃散、逃跑,或是整营整哨地放下武器投降。

    许多绿营军官更是审时度势,暗中与华夏军联络,或于阵前倒戈,或献城投降,以求保全自身和部属性命。

    在龙虎营与惊涛营水陆合围南昌城时,这种对比达到了顶峰。

    城内近万绿营兵人心惶惶,全无战意,私下议论纷纷,皆言大势已去。

    守城的江西巡抚却还想依靠城内两千名八旗兵和部分死忠分子负隅

第79章席卷赣鄱-->>(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