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第103章 蔡京的价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帝更清楚吗?

    就算是蔡家原本有些家产,也经不起他们全家老小这么奢侈的生活呀。

    这些钱从哪里来的,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

    可是为什么皇帝一直没有开口,而且也从来没有要求有司往这个方向去查证?

    这些年来弹劾蔡京贪污卖官弼爵的奏折一封接着一封,可是最后这些奏折全都被丢进了焚化炉中。

    皇帝真的是昏庸无知吗?

    一个连孔雀登高的时候,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都能观察出来的人,难道注意不到这些细节吗?

    所有的答案归咎在一起,皇帝为什么一直留着蔡京,其实也很简单,也就是用着顺手而已。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蔡京当政之前,皇帝想要下一封圣旨。

    首先,先得找中书舍人拟诏,如果中书舍人感觉皇帝的这道命令荒谬,可以直接封还词头。

    如果皇帝还是坚持的话,这草拟圣旨的中书舍人可以拒绝替皇帝书写圣旨。

    当然了,中书舍人肯定不会只有一个,你不愿意总会有人愿意的。

    好不容易过了这一关,这道圣旨总算是从皇宫里出来了。

    然后会送到中书门下,交给宰相来签署敕书,然后盖上宰相的官印。

    在这里如果被打回去的话,前面的流程就全白费了。

    别以为这种事情很少见,纵观整个北宋,被挡回去的圣旨那可真的是不计其数。

    由此可见,宰相的权威之大。

    当年,宋太祖任命赵普为宰相,可是当时的三位宰相为了抵制赵普入相,在同一天的时间里一起辞职。

    直接导致皇帝的册封诏书,甚至出不了中书省。

    尽管宋太祖暴跳如雷,可是最后还是没有任何办法。

    皇帝亲自签署的圣旨,就连赵普自己都不承认。

    无奈之下,还是当时的翰林学士窦仪,给他想了个办法。

    让当时时任开封府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皇弟赵光义签署诏书,这才让这道拜相的诏书走出了中书省。

    就算是凑巧,宰相这边给了皇帝面子,这道圣

第一卷 第103章 蔡京的价值-->>(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