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代没有手机和平板,但他们好像比我们更快乐。”
“桑桑的病让我突然想到,人是不是都会死?”
……
【顾远新作《草房子》:我们为何都需要一间精神的草房子?】
《草房子》上市前几日,相关媒体的报道铺满了整个互联网。
众多媒体面对这样一部充满诗意与悲悯的少年小说,纷纷极尽赞美之词。
“顾远用孩子与大人间真诚的情感,构建了一个能跨越时代、引发普遍共鸣的文学世界,这使得作品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顾远凭借此作,展示了‘故事是华国的,主题是人类的’的叙事能力。”
“……”
这部小说作为顾远的转型之作,不仅彻底,更是完美。
媒体表示这再一次印证了顾远创作领域的无边界。
但这本书作为一本少年小说,其真正需要面对的评委不是这些媒体,而是那些严谨挑剔的家长。
好在,《草房子》也征服了他们。
她们表示,这本书不仅令孩子们思考一些关于友情、尊严、坚强等复杂情感,更令他们这些家长重新思考了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同时通过书中纯粹且童真的描写,也令他们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在这成片的赞扬声中,《草房子》销量突飞猛进,首周销量轻松突破八十万册。
并且由于口碑发酵,第二周非但未见颓势,更是肉眼可见地比第一周势头更猛。
预估第二周销量恐怕要突破一百万册。
在这样的声势下,多地教育部门迅速将《草房子》列入“暑期推荐阅读书目”。
许多中小学校长也公开表示,这本书是进行生命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绝佳范本。
当然,一部作品发表出来,是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赞美的。
就有评论表示,这本书过于唯美与理想化,没有展现真实世界的残酷与意外,使得本书真实不足,温情有余。
面对这样的评价,众多网友纷纷发言表示,这只是《草房子》的一种美学选择,并非缺陷。
因此,类似的评价,丝毫没有动摇这本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