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二章 动物园的红色身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万,据市公安局年末《流动人口统计年报》,全年登记外来人口仅 2.8 万,占总人口的 7.2%,且 80% 来自周边临县,多从事建筑零工或街头小贩,鲜少有人穿着光鲜。那会儿邻里关系还带着 “单位大院” 的余温,

    住了十几年的老相识占比超六成,连谁家孩子换了新书包、谁家买了新自行车,不出半天就能传遍半条街 —— 而那样一身亮红色连衣裙、头发烫成波浪卷(当时叫 “港风卷”,

    本地仅两家国营理发店能做,一次要 8 块钱,相当于职工日均工资的 1.6 倍,鲜少有人愿意花这个钱)、嘴唇涂着亮闪闪口红的女人,别说在小区,就是在整个动物园里都找不出第二个。

    是错觉吗?

    林凡的指尖下意识攥紧了笑笑的小手,掌心触到女儿沾着糖渣的碎花裙摆 ——

    布料是妻子上月从国营布店扯的 “的确良”,每米 1.8 元,比纯棉布料便宜近一半,耐洗但不透气,一出汗就贴在身上。

    1993 年夏天还没流行纯棉童装,国营布店的儿童布料只有小碎花、格子两种花型,个体户布摊全市不足 10 家,款式也相差无几。

    指尖的触感让记忆瞬间拉回前几天晚饭时:张婶端着一碗绿豆汤来串门,搪瓷碗沿还冒着热气,她压低声音说:

    “凡啊,你可得看好笑笑!昨儿我去街口‘向阳粮店’买米,排队时看见个穿红连衣裙的女人,就站在咱们小区门口盯孩子,问她找谁也不说话,倒像个外地来的‘时髦人’。

    咱们这片儿可没这样打扮的!” 张婶说的 “向阳粮店” 是 1956 年开业的老国营店,虽取消了粮票,但居民仍认它的 “老招牌”,日均售米 1.2 万斤,

    早晚高峰要排 20-30 分钟队,若真有陌生人在门口徘徊,早被排队的老街坊议论开了。会是同一个人吗?

    林凡迅速收回目光,假装蹲下来给笑笑整理歪掉的布帽子,指腹轻轻蹭过女儿软乎乎的耳垂 —— 他注意到,不远处卖冰棍的小贩正推着 “永久” 牌二八大杠自行车叫卖,

    车后座绑着泡沫保温箱,“奶油冰棍,一毛钱一根” 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1993 年的冰棍分两种:绿豆的 8 分钱一根,奶油的 1 毛钱,当时儿童日均零花钱多是 2-5 分,想买奶油冰棍得缠着家长磨半天;

    旁边穿浅灰色的确良衬衫的大爷正用馒头屑喂孔雀,1993 年动物园还没禁止投喂,门口小卖部 5 分钱能买两个馒头(批发价 3 分两个,小卖部赚 2 分差价),

    不少游客要么自带家里的剩馒头,要么在小卖部买了喂动物,孔雀园里总堆着一层馒头渣。可那道落在背上的目光,

    却像细针似的让他浑身神经绷紧,连女儿扯着他衣角要去看猴子的声音,都没那么容易入耳了。

    他不能确定那女人的意图,更不想让刚满四岁的笑笑察觉异常 ——

    这年代动物园还没装监控,据市园林局 1994 年《安全工作报告》,1993 年全市仅 5 个重要场所装了监控设备,分别是火车站候车厅、人民银行总行、百货大楼、

    公安局门口和邮电局,动物园连围墙都还是 2 米高的砖垒墙,前年冬天还发生过山羊跑出围墙、在附近菜地啃菜的小插曲,最后靠联防队员和游客一起才追回。

    上次居委会开联防会时,主任还特意拿着笔记本念:“最近东小区、西小区丢了 12 件晾晒的衣物,还有两户丢了自行车,大家多留心陌生人!”

    没出大事,却也透着让人不安的松散 ——

    1993 年社区治安主要靠 “联防队员”,多是 60-70 岁的退休老人,每人每天轮流巡逻 2 小时,没有制服,只有个红布缝的 “联防” 红袖章,装备就是一把旧手电筒,全靠 “眼尖嘴勤” 盯梢。

    “笑笑,休息好了吗?”

    林凡尽量让语气听起来轻松,甚至牵起女儿的手晃了晃,

    “咱们去看孔雀开屏好不好?听说今天有只蓝孔雀特别爱开屏,比妈妈织的花围巾还好看呢!”

    他自然地抱起笑笑,故意将女儿的脸转向孔雀园方向,用自己的肩膀挡住身后的视线 ——

    笑笑的注意力立刻被 “花围巾” 吸引,小脑袋在他怀里蹭了蹭,奶声奶气地喊:

    “要去!要看大孔雀!”

    怀里的女儿穿着开裆裤,屁股上缝着块浅灰色补丁,那是妻子前几天熬夜补的 ——

    1993 年多数家庭还秉持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的习惯,儿童裤子平均穿 6 个月就短了,老大穿完老二穿,

    补丁的布料多是从大人旧衣服上拆的,颜色常和裤子不搭,却没人觉得寒酸。

    抱着女儿往孔雀园走时,林凡的步伐看似平稳,眼角余光却没敢放松:

    猴山的猴子正抢着游客扔的馒头片,有个穿背带裤的小男孩扔了半块肉包子,猴子接住后一口吞了,引得围观人群笑出声;

    熊舍里的老黑熊趴在水泥地上打盹,水泥墙面上满是游客刻的 “XX 到此一游”,最深的刻痕能放进指甲 ——

    这熊舍还是 1978 年建的,水泥厚度仅 10 厘米,没有防护网,1992 年冬天还有只熊吃了游客扔的塑料袋,兽医来灌了半瓶泻药才好转,可见管理有多松散;

    路过的年轻夫妇正摆弄着 “红灯牌” 半导体收音机,机身是黑色的,右上角贴着个小小的 “上海制造” 标签,里面飘出邓丽君的《甜蜜蜜》——

    这歌 1993 年虽已不被视作 “靡靡之音”,但国营电台每月只播 1-2 次,年轻夫妇听的大概率是盗版磁带,那会儿正版磁带 5 元一盒,盗版的 2 元就能买到,偷偷在街头小贩那儿卖。

    年轻夫妇听得入迷,男生的手指还跟着节奏轻轻打拍,女生则靠在他肩上笑,完全没注意到周围投来的几道异样目光 —— 老一辈人对邓丽君的歌,还是有些接受不了。

    这些热闹的场景本该让人安心,可那道目光却像跟屁虫似的,随着他的脚

第六十二章 动物园的红色身影-->>(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