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不宜担此重任。
而那位三皇子景王殿下,正在群臣前发呆神游,显然对这样的商议浑然不觉,直到旁边的大臣轻声提醒才回过神来。
散漫轻浮,不思进取!
此时此刻,是不会有大臣推荐崔一渡担此要职的。
成德帝目光扫过殿内,落在崔一渡身上,只见崔一渡眼神清明,唇角微敛,似笑非笑,无半分竞争的意思。
片刻后,成德帝缓缓道:“既如此,便由大皇子总揽迎宾诸务,务必彰显朝廷的诚意,国家的风范。”
卫弘睿大喜,掩不住眼底的激动,立即躬身领命,袖中指尖微微颤抖。
之后的时间里,卫弘睿勤勉地筹备各项事宜,从安保到食宿亲自把关,备好迎宾仪仗图样,连中原使团住宿的驿馆檐角都换了新铸的鎏金螭吻。
至于马车轮距、茶盏釉色乃至乐舞宫女的裙幅褶数,皆按中原礼制推演,务求让使者踏入大舜国境那一刻,便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他深知自己在成德帝寿礼一事上失了圣心,此次迎接使团,便是挽回圣意的绝佳机会。
在此期间,崔一渡则当起了闲王,到北山游猎,到镜湖垂钓,或者到乐坊听曲,以致在朝会后被林孝扬当面讥讽“端王辛劳为朝廷,某却悠哉烟花巷”。
崔一渡淡然一笑,不生气也不辩解,仿佛朝堂琐事远在云外。“林大人,烟花巷湖,亦是民情烟火。不深入了解,何以为君父分忧?”
林孝扬摇头轻叹,拂袖而去。
崔一渡依旧每日作画舞剑,读读闲书,偶尔接见几个清谈之士,谈经论道,不涉朝政。
……
时间过得很快,中原国使团进入大舜境内。
京城的朱雀门刚开了半扇,城楼下就排起了长队。端王卫弘睿穿着簇新的玄色冕服,腰间挂着和田玉的绶带,正盯着城门口的方向,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玉佩是昨日刚从内库取的,雕的是双凤朝阳,此刻被他搓得发烫。
“王爷,中原使团到了。”鸿胪寺卿周远擦着额头的汗,指着远处的队伍。
卫弘睿抬头,就见一辆青盖马车缓缓驶来,车辕上挂着中原国的旗帜。
第369章 驿馆风波:迎宾1-->>(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