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劫把一票官吏骂了个狗血淋头。丞相府内的老狐狸皆是噤若寒蝉,就连隗状都被喷了两句,却无一人敢还嘴的。但在百姓面前,公孙劫始终很和善。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纯是相当错愕。他本身也是良家子,为无姓无氏的闾左贫户。承蒙祖上有军功,有幸被选上派至邯郸为间。
他从未见过如此对待百姓的贵族!
“亩产如何了?”
“亩产约是两石。”
“还行,尚能保持住。”
公孙劫看着文书,快速计算。
两石,就是240斤。
换算至后世,也就120斤而已……
真惨!
据他所知,粟在后世少说也有五六百斤。关内粟米的亩产算高了,经郑国渠灌溉后,已是天府之国。
可产量就是这么惨……
至于原因也有很多。
千百年来的不断培育,特别是科技爆发后各种改良育种。还有就是最关键的化肥、农药,完全能让产量呈几何倍增。
但秦国全没有……
秦国虽是精耕细作,可也没那么精细。所以这年头农夫动辄种三四十亩地,因为不种这么多就得饿肚子!
去年他不在关内,他们还种了一季的宿麦。产量更是感人,有的只是亩产一石……
按照他的预估,此次粟米产量都可能会降低,毕竟很容易透支地力。现在看来基本没影响,还是得要继续沤肥堆肥。没有化肥,那就用生物肥养地。
很多农夫都激动的走上田埂,隔着老远打量着公孙劫,很多人也都忘了农活的疲惫。
“二三子继续忙吧。”公孙劫面露微笑,“我是代表大王,来看望各位。今年虽是丰收年,可也勿要忘了肥田,来年争取再种上季宿麦!”
“吾等都听丞相的!”
“错,是听大王的。”
公孙劫浅笑摆手。
沿着田埂,继续视察。
秦国很快就会用兵。
关中不仅是秦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农事基本盘。自从开了郑国渠后,便是天府之国。
公孙劫是特地抽空视察。
也是变相的
第227章 蓝田秋收,农夫犹饿死-->>(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