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和控制力。紧张可能导致某些笔划墨色过浓,干涸缓慢,形成不自然的晕染;而某些地方可能因行笔过快、蘸墨不足而显得干涩、飞白,墨色浅淡。
这种因心理状态导致的物理痕迹差异,在这个依赖肉眼和经验判断笔迹真伪的时代,极容易被忽略,但对于知晓其中关窍的她来说,却可能是撕破伪装的突破口!
更何况,那信纸还浸有“岁月灰”奇毒。此毒能加速载体老化,是否也会对墨迹的固化过程产生影响?不同的墨,与毒质相互作用,是否会显现出不同的细微特征?
她必须亲眼看到那封信!
不是凭记忆,不是靠描述,而是真真切切地,用她的眼睛,观察每一个笔划的墨色浓淡、洇染边界、干涸状态!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如同野火燎原,再也无法遏制。
然而,那封信如今被作为重要物证,封存在大理寺证物房,看守森严,她一个被软禁在家的闺阁女子,如何能得见?
直接硬闯无异于以卵击石。
必须想办法,用一个合理的、不引人怀疑的理由,接触到那封信,哪怕是远远一瞥,或许也能捕捉到关键信息。
她的目光再次落在那瓶严伯送来的“婆罗子”汁液上。此物是验证“岁
第13章 伪造痕迹-->>(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